怎么看待99式坦克重启生产线?
没啥意义,现在主战坦克的发展思路就是错的,甚至欧美还在堆坦克炮的口径,和战列舰一样。
主战坦克在现在战场上手短是无法挽回的劣势,并且主战坦克不可能把头顶铺满装甲,就像战列舰的甲板装甲不可能做的很厚一样。更拉胯的是,战列舰好歹还能区分核心区和非核心区,非核心区可以靠庞大的体积来实现结构抗,而主战坦克里面已经挤成一团了,基本上不存在可以用来结构抗的区域。
现在海军作战的思路就是不断延伸有效射程,只负担有限的装甲,抗沉(就是打烂了修修还能用),被击中后的次生伤害,对于防击穿这点已经放弃了。主要的生存策略是远程打击,侦察与反侦察对抗,尽量不挨打,而不是当肉盾用。
现在单兵用无人机,对坦克的有效打击距离可以达到十公里,如果你嫌弃无人机容易被干扰,嫌弃单兵携带的无人机威力太小,还可以选新时代的标枪导弹。
标枪导弹受限于90年代的技术,需要先锁定再发射,而90年代的红外成像性能很差,这导致标枪导弹射程只有两公里多,然而实际上标枪导弹的体积和燃料,走高抛弹道带滑翔翼,轻松把射程再延伸4公里以上。而且不需要先锁定,完全可以用激光测距和电子陀螺仪来规划路径,在没锁定目标的情况下就把导弹送到几公里外坦克的头顶上,然后才启动红外成像和图像识别。
这种情况下,标枪导弹的结构会比90年代的版本更简单,用的红外成像镜头能比90年代的性能更差(因为只需要提供几百米内的图像),而电子技术其实本来是性价比越来越高的。换句话说,整个成本会大幅下降,预计批量生产仅需不到2万美元。当年标枪导弹用的可是最先进的空空导弹的制冷红外成像芯片,而且还是可转向的活动镜头,说白了就是拿空空导弹的技术来造了个反坦克导弹,而现在芯片和计算机技术支持下,采用导弹自动路径规划,直接拿非制冷红外芯片,也不需要活动镜头,结构大幅简化。
甚至包括激光测距,都不需要直接照射目标,而是照射目标附近就行了,因为这不是激光制导,偏一点儿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末端制导是红外成像提供的。所以对方根本不会察觉到自己被激光照射了。
这种攻顶打击700多mm的破甲深度,坦克怎么堆装甲?至于什么主动防御,主动防御的备弹数能达到多少?不到两万美元一发的导弹,能直接对坦克发起饱和打击。
-------------------------------------------------------------------------------------------------------------------
所以,现在坦克最重要的是增加射程,配套无人机增加观瞄距离,扔掉那杆又重又手短的坦克炮,拥抱曲射火力。光是把那门高膛压长倍径的火炮换成低压短管火炮,就能省出几吨的重量。
举个简单的对比,谢里登551用的是152口径的短管炮,这门炮的初速600多米/秒,这个初速在曲射状态下能轻松打10公里远,配合激光制导炮弹,能在10公里距离上首发命中,这个有效射程是现在的坦克炮望尘莫及的。M1A2光炮塔就有24吨重,那杆坦克炮就有3吨多,而谢里登全重才16吨。
另外坦克需要增加长途机动性。现在俄乌战场上的战线厚度高达几十公里,以前为突破距离仅有十几公里而设计的坦克(坦克在交火状态下是走走停停的,相当于全程堵车,实际续航里程非常短),按照过去的作战方式,相当于一次突击就刚好停在战场的火线上。放到俄乌战场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坦克经常被一堆无人机轮流攻击,而根本看不到无人机飞手在哪儿。
所以必须降低坦克怠速运行的油耗,改用增程式,确保坦克一次可以突击百公里以上,能够真正穿透防线,把防线上的防御兵力甩在屁股后面,而不是停在防线上挨打。而且这种情况下,坦克的舒适性非常重要,并不是什么靠坦克兵毅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此外,在超视距作战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隐身最重要。坦克需要降低红外特征,至少不能像火炬一样,被人拿红外成像一览无余。降低反射信号,降低微波雷达对坦克的探测距离。
防御方面,对穿甲弹的防御可以放弃了,省下的重量用来堆物理厚度,提高对破甲弹的防御。主动防御没必要拦截每发炮弹,那是邪道。主动防御应该重点针对无人机,提高备弹量,换句话说,直接用遥控武器站来承担主动防御的功能,只负责针对低速目标,直接放弃对高速目标的拦截,因为性价比太低。
从这点儿来说,现在的主战坦克就是垃圾。实际上现在的主战坦克设计思路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也就是四五十年前,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二战时候,美日海军还在拿甲午海战时的铁甲舰打仗。经常有人吹什么坦克在战场上多么重要,这就是屁话,就好比二战时如果大家都还在用铁甲舰,那当然有铁甲舰能吊打没军舰的,但放到二战航母编队面前呢?现代科技发展下,一种武器的设计思路和作战思路半个世纪都没变化,是件很离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