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类用三角形来表示上下午,就不用判断12还是24小时制?

发布时间:
2024-08-14 13:00
阅读量:
41

前提

基于某些认知谬误问题,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

把 ㏂ 和 ㏘ 翻译为 「上午」「下午」就是错的。

汉语从来不把「半夜」称为「上午」或者「下午」。

拉丁文「ante meridiem」「post meridiem」译成中文应该是 「午前」和「午後」。

比如 12:00 a.m. 汉语是「午前第12小时整」的意思, 12:00 p.m. 汉语是「午後第12小时整」的意思。

但是,这个「午」的分界线,在不同时间系统中,却并不相同。以24小时制为参考标准,有用「午正」12:00作「午」界限的,有用「未初」13:00作「午」界限的。

以「午正」12:00作「午」界限的(如苹果iOS系统),会有00:30 a.m. , 00:30 p.m. 这种时刻出现,但这种时间系统,不应有12:30 a.m. , 12:30 p.m. 这种显示,否则就和自身「午」的定义矛盾。

相反的,若以「未初」13:00作「午」界限的(如小米MiUI),则有12:30 a.m., 12:30 p.m. 这种时刻出现,不应出现00:30 a.m. , 00:30 p.m. ,否则也和自身「午」的定义矛盾。

无奈很多人明明不习用拉丁文,却非要坚持拉丁文缩写,水土不服还不自知。 造成对12点后这一小时内时刻的12时制表示法的使用混乱。

结论

用上三角、下三角,就容易水土不服。引发上文提到的使用习惯偏差。

中文的缩语习惯,是中文自己的文言。一天之内习惯以「四时」为参照区分。比拉丁字母缩写更高效。

(第一,字母之于拉丁文,仅相当笔画之于汉字。同样的字母缩写,在使用拉丁字母的不同语言,有各种歧义。第二,汉字表意能力更强,“天生”适合作为表意符号。第三,对“午前”“午后”有成熟通用的辨识传统。)

一日「四时」有不同说法,比如「朝昼夕夜」: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ミ朝⃞以听政丶昼⃞以访问丶夕⃞以修令丶夜⃞以安身◦」

为了屏显效果,可以把字稍换,用笔画更少的字符表示,均分一日为四个时段:

上午【旦】——(3:00~9:00)。

晌午【午】——(9:00~15:00)。

下午【夕】——(15:00~21:00)。

夜里【夜】——(21:00~24:00,0:00~3:00)。

当然想更简洁的话,四字也可以用其它图标代替。

上文的一日四时显示只是便于西式计时法的转换和计算。其实,传统的「更点制、辰刻制」都比这种方法更细致,更符合人的作息参考。之所以近代被更简化的计时方式替代,跟西式计时设备的普及密切相关。在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借助电子系统的显示,传统的更点制、辰刻制都将更容易推广使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