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多人喜欢历史但历史学却成了冷门专业?
中国古代史版本目录校勘甚至训诂都是硬门槛,跨不过去别学,宋后史料一辈子基本看不完,宋前史料能被找到的都被人写过了。世界史、边疆史小语种至少3门,史料也是无穷大。
小语种多小呢?比如说维语,你以为你项目里拉着隔壁学工商管理的新疆学妹就可以看一手文献了,结果一看书写用的是波斯语和察合台语,学妹说我也不道啊,百度一扫这是波斯语——但你找医学院的伊朗留学生,估计人家也不道。
史料只是开始,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内化,尤其是路径追溯和三角测量也是必修。现在还需要加上社会学的文化批判还有话语分析CDA理论。当然,这些要求是不会超过社会科学本身的。但是在茫茫史料里,你要保持方法论的自觉和警醒,是很难的。我belike:老登,你怎么又取两个号了?卧槽,怎么有两个恩铭,大复活术?……然后就没有方法论意识了。
所以你知道为啥近代史发文多不?一,对文献学要求低;二,史料多,容易找,人家给你整理好的开源项目多;三,语言可以是大流活语言。我举个例子,你德语B2没过没关系,你找个会德语的(海量)留得华,学机械电气的都没事,帮你翻译德三档案就行了。难的是德国人的抽象字体,不是德语。德三档案也很好找,海量整理好的数据库,你直接搜就行;近代史其他内容,线下也好去,比如二史馆,斯坦福胡佛档案馆,你比比敦煌学就知道了。
和这些比,量化社会科学的微积分和线代是不是很简单了,概率统计是不是更简单了,机器学习和编程是不是也没这么难了?质性社会科学的田野,QCA和编码是不是眉清目秀的?政治学理论的黑格尔罗尔斯是不是也没有这么抽象了?
为什么?因为历史和社会科学所需要的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是完全相反的,归纳与演绎的区别。实操上,你擅长不擅长扣细节,构建个性化叙事打破成见,merely coherent description,比如撒马尔罕的金桃/北魏宫女,还是擅长generalize解释性理论➕找去个性化的案例、数据验证,比如摩尔/毛咕噜/蒂利/斯克切波。决定了你适合学历史还是社科——历史已经是人文学科里最像社科的了,其他人文学科:liberal arts拼的是性灵——“你对美的感知能力,敏感力”。对我来讲,算了吧,我家门口两棵树,一棵枣树,一棵还是枣树,枣子真好吃,阿巴阿巴阿巴,玛卡巴卡。价值观上,学文学的是绝对不能接受我在你乎上吹的狗哨的,比较喜欢道德化叙事的;社会科学除了人类学和社会学部分领域,基本上是需要抽离个人价值判断的,可解释-可预测高于价值判断,是较“去人化”的。
学文学的看到《中国食人史钞》就觉得道德大受震撼直呼文明底线,而学社科的却可以从社会科学理论中知道这是人口承载超过土地上限,constrained by农业技术与气候条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失败的表现之一,和南岛非洲食人族成因不是一回事,远不到文明的底线;更底线一点的《死亡特雷布林卡》,脑子里想的也是人群为什么会服从着走向群体的死亡。历史则处于二者之间,毕竟这两本都是历史作品。这一段是我的私货,比较人文和社科学生发现的一种规律,就是社科学生比人文“tough”很多,社会学人类学除外。
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继续学政治学,而且是quant,别琢磨转专业了。我发现我转不到历史学——史料功底不好,拼不过科班的,只能做本科政治学与行政的基础做近代史里的党史。党史在马院,不在历史系。其次,我要是能搞定琐碎的事情,我就学会计审计赚钱去了;其三,我喜欢解释现象,发明和验证普世理论;最后,相较于道德判断,我更喜欢解释与预测,不能解释在我看来邪恶程度高于道德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