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是年轻人现在唯一的选择吗?
不好说。
世事变化很快,谁也不知道下个十年是怎么样,时代的红利在哪里。实际上公务员也不是一直都是香馍馍的,而且现在老一代公务员的福利,新一代人是否能完整享受也是个问题。
我母亲年轻时候,国企改制,她有二选一的机会,一个是留在改制后的私企里当部门小领导,另一个是调入国企之前所属的上级部门做一个低级别小领导(公务员编制),按照现在来说,肯定是无脑后者对吧?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我母亲选了私企,部门里的所有其他人也都努力留下,唯恐是自己被送去当那个公务员——当时公务员又不挣钱(当时企业工资可能有几千,公务员可能才几百,差距非常大;而且那时候“腐败”的机会也很少,不若说恰恰相反,改制中把国有企业的资源收入自己腰包才是更普遍的“腐败”)、又没前景(那时候改革开放,私企别的不说至少还是有钱景的,很多人下海一夜暴富),谁都不愿意去当那个老掉牙又穷酸的公务员,放弃自己的事业。
可二三十年后,母亲跟我说起当年的事情,就在感慨当时应该去选公务员,他们都错了——虽然确实在私企赚了一些钱,可是随着快速的通货膨胀,这些钱也没有那么多了,当时万元户都稀罕,现在百万元户都是普通中产。而且年纪大了,也很难在私企保持竞争力。而如果当时去做公务员,虽然一时可能穷困,但熬一熬就能发房子(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福利了,当时公务员是有的,只是房价那时候非常便宜,而且发的房子是公有的不是私有的,不属于你自己,没有太大吸引力可言;可是谁知后来,发的房子可以用非常便宜的价格转为私有,而房价一飞冲天,比任何工作带来的收益都多的多),说不定到五六十岁也还能升个什么级别,退休金也拿得更多。
后来我就说,要是你们所有人都看到这个未来,那你也根本当不了那个公务员——那个位置肯定也被挤破了头,你没有背景不可能去的——除非只有你自己看到了这个未来,可作为普通人,太难做到预测未来了。
当时人人都选私企,但他们最终“错”了,那么现在人人都选考公,他们又一定是正确的吗?不好说,也许吧,我也没办法预测未来。甚至最坏的情况是,不再存在时代的红利了,我们就此停滞了,普通人都得过相对辛苦的日子。其实现在的基层公务员,在我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老一辈的公务员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他们进入公务员体系时是非常轻松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太多人想去,而他们又恰好赶上了公务员福利最好的时期,有一段时间,公务员有吃拿卡要、公款吃喝的现象,每天上班看报,还发各种福利(包括房子),非常舒适。可是现在呢,基层公务员其实也没有太多钱和福利,很少有部门发房子了,业务也很繁忙,还有一些地方开始减薪,舒适度完全比不了过去,而要进去,却挤破了头,比当年难了一千倍都不止(当然,你有人脉是二代,那是完全另一个故事了;要是能考上那些最顶尖的公务员职位的佼佼者,大概率混私企也能是年薪很高的;这里只是针对普通人、普通的岗位而言)。老一辈固然福利很好,退休金很多,但新一辈还能是这样吗?不知道。国企大下岗也没有多少年啊。
题外话几句,其实不只是公务员,很多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大学老师、出租车司机、外贸从业者、程序员……等等。吃到时代红利的人固然收获满满,可是后来跟上者却未必还能有同样的红利,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出租车司机还是个“高端职业”,往来无白丁(当时能有钱打车的非富即贵,还有很多外国人),就类似于今天的金融从业者或者律师,被认为是“高贵”的。当时北京的友谊商场等高端商场只能用外汇券消费,除了有身份的人以及外国人,能进去的就只有出租车司机了(因为他们在出租车服务中收了外国人的外汇券),他们可以买到最新潮、最前沿的东西,他们通过出租车服务知道很多旁人完全不了解的东西(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见过外国人,他们却能聊上很多和外国人相处的趣事),他们挣得比一般人多很多,还能有半个私家车(当时非常稀有的)。我母亲所在的学校,几个校花级别的人物都嫁给了出租车司机,就像是今天校花配富翁一样,被认为是郎才女貌、彼此登对。可是二十年后呢?出租车司机成了非常底层的职业,每天起来就要去挣“份儿钱”,后来更是被滴滴等挤兑得整个行业都半死不活了,很多出租车司机转行当了滴滴司机。过去的尊重自然不再,被认为是干体力活的而已。我母亲有次感慨,一时的选择真的不知道好坏,某个校花再次见面,竟然认不出来,被岁月沧桑得老去很多,甚至言语中透露出一点后悔和无奈。
而与此同时,在那个年代,大学老师却是不那么被看得上的职业:那时候学术研究体系还不发达,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差不多,就是上上课,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算不上太高,甚至因为更之前的文化运动中大学老师很多被“打倒”的,还被认为是一个不安全的、次选的职业。哪怕是现在的985,他们的老教师们,年纪大一点的,很多学术能力也并不强。不少老教师的履历就是本科毕业,甚至有不少是毕业后在其他行业工作数年、不太成功才又选择当大学老师的。当时学习最好的人都去下海了,当大学老师的,反而是不那么出类拔萃的,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可是时代的红利来了,学术开始大建设,大学老师们一跃成为了学科领导者,他们又清闲又安稳,还有不少科研经费,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结果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做大学老师,博士生们挤破了头,大学老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毕竟有编制,必须退出一个才有一个新的坑。后来,“非升即走”制度出现,大学老师变得既不清闲也不安稳,为了一个编制,甚至有名校博士生去教大专的。想做大学老师的博士生太多了,很多人图个清闲富贵才读了博,可是读出来却发现博士生供给过量,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其实只有一代人吃到了大学老师的红利,后来者都内卷成麻花了。
在几十年前,高考没有恢复时,技校曾经是学习好的人的优先选择,不少人不上高中也要上技校——因为当时技工的收入很高,比上了高中但没有技术能力的人要更高,升职也更快——可是后来,高中学历却比技校要更吃香,赶上高考恢复的那一波,更是因此和技校同学走上了两条人生路。而这些年的“唯学历论”下来,市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在大学生太多了,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很难找工作,但去学技术的,可能找工作反而容易一些,“大学无用论”都快出来了……谁知道下一个红利又是什么呢?也许之后会像是国外,专业技术人才吃香,水管工比坐班的小职员收入多很多并很受尊敬,也不一定呢。
国内刚刚开放市场时,高考里专业分数线最高的是国际贸易——因为那时候贸易业非常缺人,而且还能赚外汇,收入非常高,可是后来,外贸成了个非常普通的职业,有很多学历低的人去从事。后来,专业分数线最高的变成了法律、会计,四大律师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高端大气的职业选择,而我们都知道后来它们是怎么内卷的。再后来,受欢迎的专业是计算机,可是现在程序员却纷纷面临35岁危机、新入行的人也很难找到当年一样高薪的工作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专业都出现了最开始那些学习不好、甚至被调剂到该专业的人吃尽了红利,后来学习最顶尖的、挤破了头进去的人却反而没能赶上趟的情况。比如我认识一个程序员,当年就是被调剂到没人去的计算机专业的,一度很失落,结果后来年薪百万,成了leader,而他同期成功上了“有前途”专业的同学,却职业生涯坎坷。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们缺乏的不是选择,而是安全网——我们的失败没有足够的福利保护,因此所有人都一股脑的冲向那个至少现在看起来最成功的职业——其实本该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职业的,但现在好像就只有那“唯一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