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01
最近,有这样2个视频很火,椰子想要放在一起说说。
有妈妈晒出,自家孩子参加学校举办的成人礼的过程,文案是这样的:
“别人家闺女的成人礼,一个个妆容精致,花枝招展。
俺家妞妞穿她老妈几年前的旧衣服,依旧自信满满。”
视频中,其他小女生穿着晚礼服裙、小纱裙、马面裙,发型也是精心做过的,充满了仪式感。
而她女儿却穿着一身军绿色的旧套装,说难听点,跟下地挣工分似的,和周围明显格格不入。
脸上的表情也和“自信满满”毫无关系,而是充满了局促和不安。
而另一个视频,同样是一位妈妈记录下自己女儿的成人礼。
她本来出于好心,用熨斗熨烫了一下,自家女儿第二天要穿的成人礼礼服。
结果不小心给烫出了个小洞,妈妈急得眼泪都出来了。
大晚上的,一家三口马上开车到街上找服装店,但因为太晚了,实在找不到。
妈妈就给闺蜜发消息求助,闺蜜提议去婚纱店租礼服。
最后,妈妈带着女儿去试了好多件礼服,最后挑了一件女儿喜欢的。
18岁的女儿,终于可以在成人礼当天,在自己最美的年纪,美美地参加一场盛宴。
这位妈妈的文案是这样的:“我的孩子,妈妈会尽力不让你留有遗憾。”
同样是成人礼,有的妈妈敷衍到让自家孩子穿着难看的旧衣服,看不出孩子不自在的动作和神情。
而有的妈妈,则想尽一切办法、动用所有资源,只为了让女儿能穿上最好看的礼服。
就像一条评论所说:“很多年以后,你的女儿也会记得:
她人生第一次穿华丽的婚纱礼服,不是因为跟一个男人结婚,而是她的父母把她视作掌上明珠。”
有时候,爱与不爱真的很明显。
爱是尽力而为,但仍常常觉得亏欠。而不爱,则是怕亏钱。
02
你会发现,那些在满满的爱意中成长的孩子,做什么都好像有靠山,总是充满了安全感。
比如,有位女孩想cos小樱,但觉得cos服太贵,就发了张图片问妈妈:
“这套衣服我们自己能做吗?”
妈妈仔仔细细地看着女儿给的图,之后就去裁缝店买了正红和正蓝色的布料。
大年初一,还在给女儿赶工做cos服,即使过程无比艰难,但最后还是完美地做出来了。
看着女儿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拍的照片,妈妈心满意足,全程都把女儿的要求当作无比重要的事情去记录。
女儿感慨:“妈妈才是我的知世。”
比如,有人用着爸妈买的iPad,很高兴地拍照给他们看,说用来学习很方便。
妈妈无比愧疚地回了一句:“不好意思,买晚了。”
因为爱孩子,所以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没有让她早点用上这么好用的iPad。
比如,有位阿姨,看高三的女儿学习压力太大,就网购了一台棉花糖机。
收到的那天,和女儿玩了一个晚上,终于在她脸上看到了无忧无虑的笑容。
妈妈也很欣慰,即使是在时间无比宝贵的高三,即使牺牲了一个晚自习,但女儿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有位妈妈总是喜欢给远在外地的女儿寄东西,之前有一次寄了葡萄,结果都烂得流汁了。
女儿很生气,让她别再寄了。妈妈怕女儿吃不到水果,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以后每次寄水果,都会细心地洗干净、摘掉梗,一个个用纸包起来。
从那以后,果然寄来的水果都没有坏。
这样的妈妈,简直就是世界上最不求回报的氪金玩家。
03
作为对比,你会看到另一类父母,极少花心思在孩子身上,总是用敷衍至极的态度对待他们。
孩子花钱,他们心疼,一味地让孩子要学会省钱、懂事,让孩子在无穷无尽的匮乏感中长大成人。
比如,有11岁上五年级的女孩,在学校被老师问:“你觉得你衣服好看吗?裤子怎么那么短?”
发帖子的妈妈觉得让女儿穿自己的旧衣服,根本没什么不妥。我也纳闷这老师是不是管太多了。
直到看了这位妈妈发出的照片,我才理解了老师。
艳丽的V领玫红色针织衫,搭配紧身到起褶子的白色裤子,脚上一双蓝色袜子......
这么老气横秋的穿搭,让一个青春活泼的小学生穿实在太不合适了。
而这位妈妈自己打扮得很洋气,却让自己女儿穿得邋里邋遢、不合时宜,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比如,有妈妈发帖,吐槽自己那上幼儿园的闺女:
不吃超市1块钱大个管饱的面包,偏偏要吃8块钱2个的蜜汁鸡翅,一吃还吃了4个!
并且让女儿以后只能在幼儿园吃饱,别回家花钱吃吃喝喝,家里的钱可不能这么浪费。
这类家长,把养孩子当成一场讲究性价比的投资,每花进去1块钱,恨不得从孩子嘴里抠出2块钱。
他们看不到孩子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只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懂事、听话、省钱,自己赚钱多不容易。
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在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孩心里,种下负疚的种子。
为了减少这种亏欠感,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敢提要求,总是压抑着自己真实的需要。
长大后自卑敏感,总害怕亏欠别人,别人对自己施舍了一点好处,就诚惶诚恐。
04
之前有位博主,称自己在养猫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爱是常觉亏欠,不是常觉亏本。”
你买的罐头,小猫不吃,你不会说:“你知不知道我赚钱多么不容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而是只会去再买几个口味,只要它喜欢就行。
爱它就不会打压它,抱怨:“为什么别的小猫都是网红,你怎么什么不会,白养你了。”
你不希望它有一点痛苦,不会觉得它吃苦就是在成长,你希望它每天只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爱它更不会时时刻刻,强调让它感恩:“你看我3千的工资,给你买400的猫粮。”
而是永远担心自己做得不够,不够有钱让它吃上更高级的罐头。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认为,像这种无条件的爱,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幸福的:我们只在乎对方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在意是否能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
但同时,这种“不索取”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②安全的:在爱中能够舒适地袒露自我,同时能够安心地表达情绪。
③非理想主义的:爱的是这个人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④宽容的:不计量在爱中的“投入产出比”,对小的缺陷会接纳、原谅。
当一个孩子,被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时,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充沛的安全感。
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爱孩子如其所是,而不是时刻计较着付出与回报。
当然,那些从没得到过“常觉亏欠的爱”的孩子,我希望你们,能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像养小猫一样,养另一个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用一个柔软又结实的拥抱,支撑住自己。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