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
2024-04-03 19:30
阅读量:
11

谢邀。

紧紧紧紧紧,钱钱钱钱钱。


前几天去西南某欠债大省,闲聊间谈到某巨无霸国企,该省的胖友大手一挥:

“我们欠了他们一千亿呐”。

那是。贵宝地小两万亿的债大多还不上,今年上头给您这发的特殊再融资估计就能满万亿。区区千亿,虱多不痒。

一想到该国企老大一副进了会员制餐厅的表情,有点喜感。

估计最后还是把债烂在某个政策性银行的账上,上头兜底,全民缓慢买单。


今年财政压力依然山大。

虽然去年有27个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5%以上,超过GDP增速。但主要是去年留抵退税多,基数相对低。

浙江就说得很实在:

一,税源还在恢复;

二,房地产和制造业都不算景气;

三,土地财政八行;

四,还有人乱花钱。

江苏的说法也差不多,“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

总之,21年卖地收入约8.7万亿,22年降到6.7万亿,去年再降到5.8万亿,连续两年两位数跌幅。

今年是升是降还在观望中。

一方面今年前俩月卖地收入和去年同期持平,都是5600来亿;

另一方面,今年前俩月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下降20.5%和29.3%。

城投和房企们还在咬牙倒地,但居民似乎还是不买单。各路新一线的网红盘暴跌30%已经不算新闻。

都说“地方财力半土地”,如果卖地还是这么颓,那地方财力以后基本就没了三分之一。


那肯定得省着花。

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咬牙不花。财政部称之为“大钱大方、小钱小气”。

例如今年的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面上还是增长了8.6%,但扣除“重点保障类”只增长了0.3%。

“重点保障类”是国防社稳、科研教育、发债付息等。安全底线、对增量的投资、金融稳定等,这些钱不仅花,还能加大力度。

这次去西南某省也是这个观感:是欠了一钩子债,但百来亿的政府投资基金也不少,而且真投。

按当地说法:越是欠钱,咱越得做点真金白银的产业投资,不然就彻底完了。


然后是兜底。

各省现在民生支出基本都占七八成,排第一第二的一般是教育和就业。

但这块也开始精算,不是说你沾了“民生”的牌子就能随便花。

我知道的是一些地方开始搞数据测算。前些年不是搞了一堆“智慧城市”么,通过一堆传感器物联网抓物流能耗数据。

现在有些地方真的会把这些数据放到服务器里算:娘希匹你这些园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到底有没有人用,没人用就别用了(乌鸦哥.jpg)。

对于那些债务较重的省份,干脆就是“你先别搞”。

经典如蒙辽吉黑津桂渝贵滇甘青宁12省,虽然政府投资能拉动就业,但你们欠债太多,麻烦分级提报,“非必要一律暂停”。

在这个大背景下,砍点三公经费、砍点福利待遇再拖一手工资,显然是常规操作。


最后,真正的难点始终是落地。

很多规定在纸面上很美好,但一到执行就容易被扭曲。

例如最能做事的是体制基层和编外,但过紧日子的第一刀就砍他们。

就像体制内养老金支出的大头是老人,但老人老办法不受影响,新人新办法交钱变多待遇大砍。

账面上看确实省钱,但实际效率和公平性都打折扣。

再深点的是投资有效性。

就像西南某省的胖友说的:越是欠钱越要做点真金白银。增量是走出债务的最好路径。

但体制只擅长给许可,到底哪些项目有效,这种识别能力还是低。

如果今年土地财政继续小崩,那各地到底会不会过紧日子,就能看出来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