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95后从90后拎出来单独讨论?
最近的中国社会有一个分水岭,年份并不严格,大致上是 2012 年这个点,这个年份刚好把 90 后划分为了两群人。
90 ~ 94 年的,接近 80 后,参加工作后,和 80 后的同事之间相处很丝滑无间, 92 年的和 82 年的,哪怕是年龄差了十岁,却依然像同龄人一样,共同话题很多。
95 ~ 99 年的,和 00 后更像,到了职场,和老同事之间是两代人,自然玩不到一起,刚开始都是默默无闻,随着 00 后逐渐加入职场,发现他们和 00 后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
造成这个的原因有很多。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点大致是 2012 年,苹果的 iPhone 在 2010 年的 iPhone 4 开始爆红,到 iPhone 5 彻底奠定智能手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刚好是 2012 年。4G LTE 在 2012 年成熟,随后开始商用, 2013 年是 4G 元年。移动互联网重塑了人们的生活, 90 ~ 94 是最后体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前的生活的一个群体。在这之前,网络,是在电脑桌,网吧,特定时间段使用的,在这之后,网络是手上随时随地可用的。截然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触手可及的程度,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
2012 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导致反日情绪高涨,官方也出手限制。日本文化,特别是动漫在国内逐渐成为了小圈子的产物。在这之前,日本动画基本上是青少年必看的,一些作品,譬如四驱兄弟,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火影,高达,都是青春回忆。只不过,这些都是 95 年前生人的事情了。在 95 年后出生的人,动漫从大众文化变成了一种叫做二次元的兴趣爱好,一个小圈子里面自娱自乐的东西。当然,也有日本动漫作品创作水平变差的原因存在。
其他音乐,影视等文化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譬如港台音乐落寞,台湾偶像剧在 2010 年后开始衰落,香港影视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走下坡路。中国大陆,内地的音乐,影视剧,开始取代港台的成为华语演艺圈的主流。95 前的人,爱听港台歌曲,看港台电影,看港台综艺,到 95 后就开始变成以内娱网剧,内地综艺为主了。
我想了一下,只有日本动漫和反日有关,其他演艺娱乐的现象最大影响因素还是上一条的网络。
在移动互联网火热之前,影视音乐靠电视,唱片这些渠道流行,都是以大众化的为主,谁会在电视,唱片这种固定渠道推行小众向的娱乐呢?移动互联网火热之后,每个人都通过网络, app 获取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部分,因此开始转向个性化。这也是“截然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触手可及的程度,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2008 年的经济危机, 4 万亿大放水,导致后面一系列经济大变动,影响经济的时间有几年缓冲期,刚好又到了 2012 年这个节点。90 ~ 94 这个群体,思想观念还是和前人一样,努力打拼,勤劳奋斗,成就完满人生,到了 95 ~ 99 这个群体,就全变了,什么勤劳致富全是空话,努力一辈子,不如别人资产增值快,见到某些前辈打拼一辈子赚的钱,投入某些资产当中,亏空的速度倒是一样快。躺平开始成为主流观念,没钱只能躺平,有钱躺平强过瞎折腾,总之就是什么都不做,损失是最小的,整个群体变得很“丧”。
2012 年这个转折点是综合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以及一些无法深究的原因多方面而得。1995 年出生的人在 2012 年虚岁 18 ,刚好成年。棚改拆迁,涨价去库存等操作导致从 2016 年开始房价涨上天,刚好又是 95 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面临买房安家的节点。90 ~ 94 这群 95 前的人,是改开黄金一代的尾巴,可称为白银一代,勤劳拼搏,买房安居,学技术拿高薪,创业奋斗,走上人生巅峰;这些在 95 后就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不做不错,躺平摆烂,天坑专业,挤爆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等等,混日子取代奋斗成为主旋律。就这样, 90 后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