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和赵本山分开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狗血。
讲这两个人的事,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高秀敏。
高秀敏在舞台上给大多数观众的印象,可能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角色。很多包袱的三翻四抖,出彩的桥段,靠的都是赵本山和范伟两个人。
但实际上在台下,尤其是在赵本山事业的早中期,高秀敏在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毫不夸张的讲,所谓的铁三角,赵本山和高秀敏才是一开始攒局的人。而范伟则更像是被二人挑选中的一个优秀的配角。
一、
高秀敏,出生于东北吉林省。国家一级演员。
高秀敏在早些年就展现出了惊人的二人转表演天赋与出众的歌唱才华。当时的高秀敏被称为「东北第一嗓」。
进入二人转剧团后,高秀敏在一次汇演中一口气拿了六个一等奖。包括最佳作曲、剧本、男女主角。此后,高秀敏理所当然成为了剧团里的台柱子,剧团也开始打着她的「旗号」到各地巡演。
1986年,高秀敏获得了国家二级演员职称。此后她便开始转型做演员,并把事业重心慢慢向小品靠拢。在这期间,高秀敏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同时也是赵本山事业上升期团队中的重量级人物,编剧何庆魁。
比较有意思的是,高秀敏和何庆魁的结合反倒是一段略显狗血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与本题无关,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在和何庆魁结合后,高秀敏的小品事业更上一层楼。她带着何庆魁的剧本参加了全国笑星大奖赛并大获成功,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高秀敏早在1994年就登上过央视春晚了。当时她表演的小品叫《密码》,编剧同样是何庆魁。
可以说彼时的高秀敏,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腕了。
二、
同赵本山一样,高秀敏在演艺事业大获成功后,慢慢的也开始在本土培养起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因为高秀敏的家乡在吉林,所以高秀敏在吉林广收门徒,收编培养了一大批吉林本土的优秀二人转演员。
如果有对赵本山作品比较熟悉的观众就会知道,在赵本山早期的作品中,例如《刘老根》《刘老根2》里,其实是有两拨「人马」参演的。
一拨是赵本山自己的徒弟,而另一拨就是高秀敏的团队。
在剧中,仅从表演水平和天赋上来讲,高秀敏团队的演员们表演呈现出的效果,甚至比赵本山的徒弟们还要好。
可以说,赵本山早期的影视剧作品,实际上就是他和高秀敏的团队,两拨人马的强强联合。加上有高秀敏的老公何庆魁坐镇编剧,最终才能呈现出如此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
所以无论是在戏内还是戏外,高秀敏之于赵本山都是十分重要的。戏内,高秀敏是赵本山作品中雷打不动的女一号;戏外,高秀敏则是赵本山重要的事业合伙人。
三、
相比较于赵本山和高秀敏,范伟的出身就显得有些「根正苗红」了。
赵本山自不必说,身世是孤儿,从小和盲人叔叔靠乞讨卖艺为生。高秀敏虽然没有赵本山那么悲惨,但同样也是以民间艺人的身份一步步达到了后来的成就。
而范伟则不同。范伟是辽宁沈阳人。从15岁开始便拜在相声艺人门下。两年后便考入了铁岭民间艺术团。后来范伟又考入了沈阳曲艺团,从事相声表演。是正儿八经的体制内演员。
由于体制内的特殊性,范伟虽然很优秀,在表演方面也颇有建树,屡屡获奖,但终归这一路走来还是比较中规中矩。
概括来说就是,在范伟还走在成角儿的路上的时候,彼时的赵本山和高秀敏已经是腕儿了。
上文提到的「收编」,其实在早些年的东北演艺圈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以赵本山为主,随着赵本山在东北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盘子越做越大。自然吸引来了不少体制内的、体制外的、民间闲散的优秀艺人们前来寻求合作。有些是慕名而来,有些则是赵本山招募吸纳的。
范伟便是其中的一员。
四、
不可否认的是,范伟拥有最顶级的表演天赋。
任何角色到了范伟手里,都能被他演绎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这也是为什么范伟能被赵本山如此看重,并在后期与赵本山的合作愈发紧密的原因。
但同样无法忽视的是,即便在镜头里范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员,但在镜头外,彼时范伟的咖位是无法和赵本山、高秀敏两位大佬相提并论的。
这就好比两个大佬攒了一个项目,范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固然十分重要。但毕竟这个局是人家两位大佬的。虽然这样说不是十分妥当,但彼时的范伟更像是一件趁手的兵器而已。用着顺手,就被拿来用了。
所以在三人合作的初期,便出现了赵本山和高秀敏五五分成、六四分成,而范伟连一成都拿不到的情况。
没办法,咖位实在是太小了。
诚然,如果没有范伟,也许作品的效果会差很多。但如果没有赵本山和高秀敏,这个作品就将不复存在。对于范伟,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五、
关于这点,我个人认为倒是没有什么值得吐槽的。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任何资本、背景的年轻人,混入了大佬们的圈子。更多时候需要想的是,如何表现自己、沉淀自己、提升自己。
这听起来很有职场PUA的味儿,但在很多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残忍。上位者构筑的游戏法则,是不以下位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万幸,范伟很优秀,不是一般的优秀。
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赵本山和高秀敏的眼光并没有错。他也用观众们的口碑证明了,自己完全配得上与两位大佬同台演出,并且毫不逊色。
可以说范伟这一路走来所积累的人气与地位,完全是他对自己努力与天赋的兑现。
在赵本山事业的巅峰期,范伟陪伴在赵本山身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角色。无论是在小品中被忽悠的老实人,还是影视剧中的龙泉山庄才子李宝库、辽北著名狠人范德彪。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都让范伟担得起铁三角的其中一角。作为赵本山的最优秀拍档之一,范伟实至名归。
作为观众,我们也可以很肯定的说,赵本山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很多人:高秀敏、何庆魁、宋丹丹,当然,这其中一定也包括范伟。
六、
关于赵本山和范伟分道扬镳。
这同样是一个没有任何狗血剧情的故事。有时候媒体们总想搞个大话题。但其实想也知道,按照彼时赵本山和范伟的话题度,如果真有什么劲爆的话题,当年早就小报满天飞了。
导致赵范二人合作终止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1、高秀敏的猝然离世。
高秀敏的去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铁三角因为不可抗力导致了分崩离析。
但即便是这样,赵本山范伟二人在那一年还是依旧坚持上了春晚,并表演了「卖拐三部曲」中的终章《功夫》。这也是范伟最后一次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小品。
实话实说,《功夫》这部作品就我个人评价,很弱。它在我心中甚至可以排进赵本山作品中的倒数后三名。
具体原因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赵本山的两个徒弟溢出屏幕的紧张,范伟肉眼可见的焦虑(开场第一句台词直接说错),甚至连赵本山本人,整部作品下来节奏都是乱的,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这次对于范伟个人而言堪称糟糕的春晚表演,也让范伟下定了退出春晚舞台的原因。
但即便是这样,范伟在之后依旧和赵本山合作了《马大帅2》《马大帅3》《乡村爱情1》《乡村爱情2》等多部电视剧。
2、范伟对于艺术有着更高的追求。
不得不承认,在赵本山众多经典咏流传的影视剧作品中,有几部是可以称之为狗尾续貂之作的。
例如《马大帅 II》《马大帅 III》,以及一众如今已经拍到第十八部的《乡村爱情》。
举个例子,范德彪作为一个魅力十足的荧幕形象,经过范伟的出色演绎早已经深入人心。但《马大帅 II》胡闹一样的剧本和粗制滥造的制作,却几近毁了这个经典的角色。尽管《马大帅 III》相比较《马大帅 II》在剧本打磨方面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但本质上依旧是一部小品拼盘,段子拼凑的电视剧。
这样的电视剧,其实是和范伟的表演理念相违背的。从后续范伟进军电影界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范伟是一名有着不俗艺术追求的演员。饰演一个角色,范伟会去思考,去揣摩,去反复打磨这个角色棱角。
而拿到诸如《马大帅 II》《马大帅 III》这类堪称毁角色的剧本,范伟身在其中即便依旧可以饰演的很出彩,但这却与他的艺术理念完全相悖。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包括当年选择出演《乡村爱情》《乡村爱情 II》,也是因为剧本足够优秀,且整部剧是由著名导演张慧中执导,范伟才选择参演。
终于,在参演完《乡村爱情 II》后,范伟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是时候该去更广袤的舞台挥洒自己才华了。
3、范伟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更清晰的规划。
在赵本山与范伟二人合作的末期,随着赵本山本人年纪的增大以及多方面因素,赵本山的演艺事业其实已经度过了巅峰,开始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
小品方面,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几次「再续前缘」依旧为春晚留下了不少的经典作品。而2009年的《不差钱》,却成为了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最后的回光返照。
后续的几次携徒弟登台,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终,一代小品王告别了他坚守了14年的春晚舞台。
相比较小品,赵本山在影视剧方面交出的答卷显得更加糟糕。伴随着高秀敏离世,随之离去的高秀敏团队,以及编剧何庆魁,赵本山在影视剧方面愈发显得独木难支。
在《乡村爱情 II》之后,后续的《乡村爱情》系列在剧本方面彻底的放飞自我,天马行空。连东北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乡村爱情》,慢慢也终于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与讨论之中。
抛开荧幕和舞台,赵本山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挫败和危机。这其中有一个东北人人尽皆知,但不便言说的缘由。在这就点到为止了。
万幸,赵本山最后还是平稳着了陆。但往日的辉煌与风光也随着一并远去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东方不亮西方亮。赵本山这边日薄西山,范伟反而迎来的自己的事业上升期。范伟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和出色表演天赋,慢慢在业内积累了坚实的口碑。同时范伟参演的几部电影,在当年也得到了业内和观众们的认可。
这时候,摆在范伟面前,需要他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抉择就是:是守着东北这一亩三分地,陪着赵本山一起平稳着陆,还是迎着风口,展翅高飞。
毫无疑问,范伟做出了对他人生最合理,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一飞冲天,蛟龙入海。从此天高海阔,任我驰骋!
从街头卖艺的孩子,到全国人尽皆知的东北王。
从体制内名不经传的相声演员,到大器晚成的金马影帝。
赵本山和范伟,两个人的命运从相交,到纠缠,再到最后分开。
这其中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供我们观众去咂摸,品味。
但无论怎样,这其中没有狗血,没有烂尾。有的也只有一声唏嘘,和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但对于我们诸位看客来说,这至少算是一个虽不完美,但还算温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