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被人逼着下跪,我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违法成本巨大该怎么办?
一些读者——甚至是长期读者——把这个建议定义为“意淫”,甚至有人还要批评这里“只顾布道,不为当事人设身处地考虑”。
那行吧,看看原作者自己的描述。
请问,提问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他要杀人,要跟人同归于尽。
建议他不要报复,“低头做好自己的事”——如果你真的长期阅读,你会发现这恰恰反而是这里长期“布”的“道”,反而是提供这个“意淫”才是对长期原则的打折。
否则为什么会有开头第一句话?
这恰恰是因为考虑到当事人的具体痛苦。
他的实际痛苦强烈和危险到这个地步,他需要这个念想去平衡自己的心态,管理自己的情绪。认为可以不需要,这才是对人的痛苦的傲慢和无视。
在自己家的重大仪式上当众受辱,无论如何“有内情”,对方都绝对失德,没得商量。
去思考“我们自己有什么错”,当然可以,但绝不能思考到“这都是我们罪有应得”的程度,否则岂不是在主张“只有洁白无瑕的人才有资格享有尊重和礼貌”,这行得通吗?符合现实的社会法则吗?
对方的无礼是必须得到回应的,哪怕你自己总结出来这里面有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道歉也一样。
我的错误我道歉,我赔偿,你的冒犯我给你机会道歉,你不抓住这个机会,你准备接受后果。这是正当的而且应该的,是人需要替天行的道,甚至不能打着“明哲保身”的旗号去回避的义务。
因为如果社会成员人人和稀泥,最后只会导致这些人误以为“此道大好”,最后撞上狠角色死无葬身之地。人人以直报怨,才能保持社会健康。这不叫报复,这叫挽救。
自己发展好了,不用等你上门来求我,只要抓住机会,有双赢的可能,我会主动的回乡为家乡做贡献,但唯独绕过你家。给家乡留下这样一个“久必报应”的活例子,对于改善家乡这类目无礼仪、粗暴放肆的风气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以此作为自己不甘平凡的动力,毫无问题,而为该当,完全可以说——天降此大辱,正是“苦其心志”,是对你的一种拣选。
结果你倒好,你要哭喊着“我不信我能做出什么成就”,你要“现实”的用偷鸡摸狗式的报复找回廉价的安慰,随手葬送自己的前途,还要给给你这建议的人加上一个“意淫”“不切实际”“不顾具体的痛苦”的帽子。
那么你去试吧,人各有命。
只能祝你好运。
#一盒云片糕#
………
虽然不主张这类复仇报复的事,但你最好的策略是自己好好搞出个人样,然后把老妈接走。
以后你出人头地了,这些老乡们有事要来求你的时候,你不吭声ta们没准都会自己扇嘴巴。
你还可以劝呢“哎呀呀,你这是干什么,我从来没怪过你们,我这是真的帮不上忙呀”。
临走还塞一包云片糕给姑姥姥养身体呢,虽然帮不上忙,但是千万要想开点,我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好言好语送走,冰释前嫌。
然后你转手另外帮一个别的亲戚。
让他们自己去恨自己当年为什么要做那点蠢事,断了自己的心路,现在老三谁都帮,就是不帮ta们。
不光这样,老三虽然没说,但谁要敢跟咱家来往多,老三也不帮。谁跟咱家不对付,老三帮谁。
现在想在村里骂几句,指着老三拉一把的亲戚都不敢附和,甚至还有几个见利忘义的还要骂我几句去向老三邀功。
你要扬眉吐气,你先站住脚,有你自己的一番事业,将来有的是办法让ta们打落牙齿往肚里咽,会在你面前求饶都不可得——哎呀呀,快快请起。都说了从来没怪你们,三千八百二十二天那么久之前的事我早就忘了。哎呀呀,家里云片糕刚好送完了,这样你们稍微坐一下,我马上再去买一盒。
回去ta们那不成器的崽子不把当年不开眼的爹妈骂得抬不起头才怪。
怎么,你要把这个结局换成《中科院在读博士因口角杀人被判无期徒刑,青年情绪问题成难题》?
云片糕不到二十块钱一盒,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