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辛弃疾大量用典而王国维认为用典是才气不足的表现?

发布时间:
2024-12-29 17:14
阅读量:
5

孙子:作战时不应把部队安排在背水面山处。

韩信:背水一战!

孙子:无粮且人数差别巨大,这是自寻死路。

项羽:破釜沉舟!

基于底层逻辑总结出来的推论是用来约束搞不懂底层逻辑的人的,不是用来约束搞得懂底层逻辑的人的。

用典被看作才气不足不是新鲜事,因为它往往意味着作者无法在不借助典故的前提下来表达自己想说的,只好借古人的嘴概述,多少有点“借助外力”。而这类作者常见的毛病不是掉书袋,而是因为用典隔断了行文的“气脉”,甚至影响了阅读的体验,有时甚至不是在创作诗词,而是在考校读者的学识。

而辛弃疾的用典有两大特色:

1.看不懂他的典故,不影响你理解意思。

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比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看得懂典故的人,会觉得他用得很高明,而且用出了新高度。

比如他写山,说“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看不懂的也知道他在夸山像帅哥像名士,看得懂的就理解了他这种写法创新的点,别人都是用山比喻人,他反过来用人比喻山,这就是他用典高明处。

虽然辛弃疾也不是每一次掉书袋都很成功,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说:寻常人看了不觉得看不懂,高手看了直呼大佬,而且用于所不可不用,而不是到处塞梗。

这就是理解了底层逻辑的人,用典就是他一个创作风格和习惯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