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深新专辑《反深代词》的先行曲《蜃楼》?

发布时间:
2024-04-09 00:18
阅读量:
9

我推翻我之前发表过的关于“音乐是关于情绪的艺术”及相关的内容。

属实是,狭隘了。我把这个东西认为是一个线性的(点线面的线不是线性代数的线),把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即人从声音和背景中所得到的信息做出的判断和实时的感受)视为了直接的,忽略过程的。但当我们抛开音乐,只谈论声音,会发现这对于声音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降维的。

现在白噪音很喜欢搞一些个自然主题的场景,叠加一些元素,譬如水流鸟鸣篝火风和浪,就构建出一个能令一部分人安定的场景。放到音乐里,就是一些节奏型,固定组合,行进方向,织体习惯,让人马上或者渐渐感觉到什么。在其中产生作用的,就是人的知识储备,直接或者间接的。就像人不一定都去过森林,但是大都知道森林里面有树有水有鸟,所以当察觉到这几个元素之后,就可以直接与森林产生关联。在音乐里,尤其是民族音乐,独特的节拍、乐器、组合方式,乃至只是几个不和谐的音程关系,就能将曲子与特定的东西联合起来。音乐链接的不止位置和社会这类宏观的东西,一些后摇(这里我不确定这玩意的定义但应该覆盖了我需要的意思),更直接地将音乐与情绪链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很有工科特质的事情,绝大多数做这个事的人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个旋律这个处理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但就像经验公式一样,直接代入,甚至可以叠加。相似的事情还有用一些特征直接代入然后叠加生成人物形象,是一个几近完全的熟练工种。

人声是整个音乐里最自由的部分,但也仍然符合如上规律。很多人会把一些具体的歌手和具体的曲子深刻地连接在一起,这其中不只是音色的问题,还有在演唱过程中的处理。譬如气息,气口的位置有时候是一个爽点,当习惯了之后,再到那里结果没这口了或者顺滑的地方多个口,就会隔音别扭。譬如共鸣腔体,喉位的高低,哪怕我们假设在不同共鸣和喉位的情况下完全相同的音高和节奏,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质感。自由就体现在,在人声里,甚至可以每时每刻都对上述问题进行判断,变更或是延续。

人声还引入了自然语言,这是信息传递的一个跨越。不需要将每一种音色都明确到具体的位置(这会导致存储过载),也不是单纯的通过几个基本的组件去构建庞大的内容(这会导致运算过载),我们通过语言建立共识。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想想我们有多少人,这些人年龄跨度有多广,又经历了多少完全不一样的事,有多少完全不同的性格。但这些人在面对一些文段,一些话,哪怕是一些词汇的时候,会想起相似的画面,产生相似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而且,其实学习说话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上面的讨论也说明了语言也是符合一开始所说的那个规律的。

这个规律还出现在影视中,现在我们有了画面。影视就像一些切片的组合,我们看到甲伸出手,看到手把东西放到盒子里,然后看到盒子里有东西,我们就会认为甲把这个东西放到了这个盒子里,而不需要完整地展示甲伸手拿着东西放盒子,就像我们不会在作文里从头到尾地详述整个事件(虽然但是我会这么干hiahia)。

我们通过一些同类元素或者同逻辑元素的密度,或者说堆叠,去确认一个事件,去产生一个判断,去调动一种情感。进而可能产生一些行为,将这个事件反馈到外界。而正如我之前所说,反馈与控制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控制并不一定有某个确定的主体和客体,或者说这个控制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譬如我写小说铺排环境喜欢从冷热和颜色,风等感觉入手。再反复读,读的感觉和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个过程也支持了另外一个观点,即外界要对一个人产生作用,肯定要通过这个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譬如阿Q(强化版),当一个事件发生,这个事件一定是经过处理,然后才能到达阿Q的。这个处理可以是社会认知,可以是书本内容,甚至可以自己定义。也即是,发生了某事,某事意味着什么,对此如何处理,中间的那个“意味着什么”,是大有操作空间的。

经常写日记的朋友们都知道,当翻看很久之前的(其实不用太久)日记的时候,会发现写下的事情与自己的记忆偏差很大。记忆是比感受还要隔了一层的东西。感受起码是实时的,虽然有视角和储备限制,而记忆和情绪残留是高损压缩的,哪怕此人没有在主观自欺欺人或者被动自欺欺人。

终于到收点了,我们上面说了很多人的感受或者感知,但正如最后一条所述,这与真实发生了的事件并不是全然一样的或者一一对应的。当时写的日记和几天后残留的记忆,谁是真相,谁都不是,这些都是作为观测者的这个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去觉察和记录的内容,用以反映事件。盒子里的东西真的是甲的那个吗又真的是甲放进去的吗,不一定。但人们不在乎,就像很多影视里的动作,一做,你就知道ta要表达什么意思,虽然现实生活中压根没人会这么做。就像推理的桌游,不用考虑和推断各种可能性,直觉往往有绝妙的能力。有树有水有鸟的地方就是森林吗,也未必。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经过处理之后给人的观感,这个处理就像一个模糊的相关函数,输入什么东西,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结果概率),甚至具有一定的马尔可夫性。

我在讨论中没有大幅强调这个感受的人的作为,显得一个人觉得什么是一个很被动的事,并非如此,就像我提的阿Q强化版的例子,这个处理是可以随人心意去改变的(不过改得符不符合想法是不一定的,有时候人的想法多少是独立于人和人的心意的)。这本来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唯心的东西,但是整个讨论的唯物基础很坚实。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我原来的想法,其实,你别说,跟这歌的主题还很契合。

但我现在觉得这个想法狭隘了,主要是在这个线性的过程。音乐到底能不能直观地体现画面。这个问题产生于中小学,音乐课本总是热衷于让学生分析这个歌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音乐是情绪的艺术一言本质是对音乐对画面的承载能力的否认。但是,当我在听无损版本的这首歌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画面,而且此过程无需任何的音乐方面的预备知识。这个事情很好理解,我们不谈音乐,讨论声音,一个明确有过视觉认知的人通过声音联想到画面会是很难的事情吗?宾补!就譬如只听台词看影视剧,譬如这个玩意。

当鼓点从中间往左侧移的时候,这不很明显的画面嘛。当左声道和右声道有不同的旋律或者音高,哪怕只是不同的音色的时候,这不很明显的画面嘛。当东西发出回声并于别的声音区别开的时候,这不很明显的空间嘛。

然后,就到了我今天包这些饺子为的那盘醋了。

当听到几个周深搁你面前一站唱同一句话的时候(有别的高人形容这是一墙周深,我就听出一排),这不很明显的画面嘛!给我恐怖谷效应都犯了,一背的汗毛和冷汗。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ta的声音,不是周深的干声听起来的那个感觉,有点像B站某个大佬整了个十二锅鱼一起炖的那个味道,噫。

好了我的醋粘完了。

~~~

我们回题,讨论怎么评价。我感觉周深就像物理课本。每次我看到上一章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和奇妙的想法,然后去预设和铺排。但是,但是总能在下一章看见课本在讨论这些东西(而且会更全面)。一种课本永远快我一步的感觉,但同时有一种课本在和我说同一个事情的感觉相互交织。这首歌就是那个下一章,也即将是上一章。

完结撒花。

祝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