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首发的大模型,反而不如新来的KIMI、豆包?
发布时间:
2024-04-18 17:56
阅读量:
22
其实是有几个客观原因的:
- 去年的很多大模型都是赶鸭子上架,最直接的是Robin厂长的:我们离OpenAI2个月。
- 从充分理解什么是预训练模型,如何做对齐,然后这东西怎么样有用的三步走来看,实际上所有人都在从头开始。
- 出品的速度在于Scailling Law三要素:数据、计算、参数规模,大厂并不是占据辗轧的领先优势:
- 数据:大厂(百度/讯飞)乍一看相对于初创公司有很大的数据优势,但当你仔细思考,这里的2-5T tokens,其实是要重新认真准备的,大厂可能在资源和工程师方面有优势,但数据know-how层面未必领先于初创公司,所以数据质量的高下还真不好说
- 计算:大厂确实卡多,这个要服,也是出品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 算法:百度最早的ernie是个bert,看到ChatGPT也得重头训,算法工程层面又有很多可以雕花的地方,比如long-context。但百度当时着急了,并没有雕花,追求的是先出活儿。
- 从产品到模型,其实是要高度耦合的,所以Kimi长文本在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模型测没有做雕花的,追起来也没那么容易,Kimi确实是无损上下文,大部分的大厂都是rag+滑动窗口的结合,效果确实未必比得上。
- 更不要忽略初创公司是一股绳,大厂里面利益山头都很复杂。
不过从现在已经出品的模型来看:
Baichuan3:百川大模型-汇聚世界知识 创作妙笔生花-百川智能reasoning能力最好。
Kimi:Lossless Long-context很强,但是幻觉问题不小,取决于应用场景。
跃问:https://stepchat.cn/chats/多模的效果惊艳
其他家模型,真的没有用出花头来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