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为什么这么穷?有多穷?
天涯论坛有个博主叫雪亮军刀,在2005年的时候预言中国将在2030年GDP超过日本,反驳另一个博主联合光子的悲观论调,当时中国GDP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很多人经历过极端贫穷,根本不相信雪亮军刀的预测,这个帖子引发激烈论战,被称为光子大厦。
但是都没想到中国2010年GDP就超过了日本。
刚解放的时候,中国确实穷的超乎想象。
1949年,全国外汇储备只够买15架波音飞机,5亿人口中有4亿每天的收入不购买1斤小米,黄土高原的农民全家共用一条破棉裤,谁出门谁穿。全国文盲率高达80%,农村妇女识字率不足5%。在云贵山区,整村找不出一个会写自己名字的人,私塾先生用树枝在沙地上教学,教科书是用糊窗户的油纸手抄的。
校长溃逃台湾时带走了大部分黄金储备,沿海工业设备被炸毁殆尽。此时的日本却已在美国扶持下启动"倾斜生产方式",将70%的工业投资集中在煤炭、钢铁领域,1948年钢产量已达172万吨,是中国的12倍。
1950年全国铁路里程仅2.2万公里,仅为印度1947年的60%,长江上没有一座自主建造的桥梁。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要摇晃90个小时,沿途小站用马灯照明,铁轨上甚至跑着骡马拉的"畜力车厢"。
在很多地方,农民集体吃观音土,啃树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施全面技术封锁,列入禁运清单的物资多达490种,包括机床、轴承、精密仪器等工业命脉。后来和苏联关系闹僵,苏联撤回援助,在国境线上陈兵百万。
大跃进期间,一些地方搞出"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试点,全县农民在公共食堂敞开肚皮消耗粮食,结果第二年春天就爆发大规模饥荒。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狂热蔓延全国,上海江南造船厂的技术骨干被下放农村,武钢1号高炉因工人"停产闹革命"熄火长达半年。到1976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65美元,尚不及印度,而日本此时已突破5000美元大关。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曾对周恩来感慨:"贵国纺织厂还在使用1930年代的英国机器。"上海国棉十七厂的主力设备,是民国时期从曼彻斯特进口的纺织机。当日本在1973年建成世界首条全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时,中国还在用"蚂蚁啃骨头"的土法制造万吨水压机。
到1978年,中国钢铁总产量仅3178万吨,不到今天河北唐山市的1/3,全国汽车产量不足15万辆,人均自行车持有量甚至低于朝鲜。上海牌手表要凭票购买,攒够工业券需要工人不吃不喝工作3年。
计划经济特有的"短缺经济"现象,在轻工业领域尤为突出。1978年全国人均布票定量16尺,仅够做两套单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需要凭票购买,黑市上一张自行车票能换半个月工资。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直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952-1978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仅0.3%,而同期日本达到5.2%。
人口更成为难以消化的包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文盲率仍高达22.81%,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反观日本,早在1955年就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师占比是中国的23倍。当索尼在1979年推出Walkman随身听时,中国尚有2.5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生死状"上按下红手印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举动将撬动整个国家的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的农业生产力,使中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猛增至1984年的4.07亿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承认商品经济地位。
乡镇企业在这场变革中异军突起。江苏华西村在1985年就建起毛纺厂、轧钢厂,年产值突破亿元;浙江温州出现全国首个私人钱庄,民间借贷利率高达月息3分。到1992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突破1亿,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这种"草根工业化"的道路,与日本战后"一村一品"运动形成有趣对照。
但体制摩擦始终如影随形。1988年"价格闯关"引发全国性抢购风潮,上海市民排队三天三夜抢购肥皂;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开始疯狂卖地创收,为后来的房地产泡沫埋下伏笔。更严峻的是国企改革:1998-2001年间,全国国有企业从23.8万家锐减至15万家,近3000万工人下岗,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整条街道失业的"工人度假村"。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的消息传来时,广东东莞的玩具厂老板们连夜改装生产线。这个历史性节点开启的全球化红利,让中国出口额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暴增至2010年的15779亿美元,年均增长21.6%。但光鲜数据背后是残酷的代价:长三角代工厂里,工人时薪不足1美元;山西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在2002年达到6995人峰值;全国酸雨区面积在2005年突破100万平方公里。
这种粗放增长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击。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时,7000名工人围堵国道讨薪;浙江绍兴纺织业产能过剩30%,每米布料利润仅够买一根葱。但4万亿刺激计划像一剂强心针,让中国经济在2010年以10.6%的增速冲向巅峰,却也留下地方政府债务激增、房价疯涨的后遗症。
此时回望日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当中国靠钢筋水泥堆砌GDP时,日本已在精密仪器、新材料等高端领域构筑壁垒。2010年全球机器人销量榜单上,发那科、安川电机稳居前两位;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占据波音787机身材料的35%。这种技术代差,注定了经济总量超越背后的质量鸿沟。
将视野拉长到整个20世纪下半叶,会发现三个决定性变量:
其一,制度试错成本。从农业集体化到计划经济,从价格双轨制到国企改制,中国花了三十年来验证"什么不可为"。而日本在战后直接承接美国市场经济体系,节省了大量制度探索时间。
其二,人口转型时差。日本在1960年代借助"人口红利"实现经济起飞时,适龄劳动人口占比达65%;而中国直到2000年后才迎来"刘易斯拐点",此时全球产业链已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其三,技术积累断层。当丰田在1966年推出卡罗拉轿车时,中国第一汽车厂还在仿制苏联嘎斯51卡车。这种技术代际差,使得中国在21世纪初不得不以"市场换技术",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加拿大依靠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其人均GDP在1980年就突破1万美元,但产业结构单一化也导致抗风险能力脆弱,2009年金融危机中加拿大经济萎缩2.9%,跌幅超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