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失利,是谁的错?问题出在哪里?
写在最前:如果《射雕》的制片方是为了赚钱,那么票房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的傲慢。
先说《射雕》的票房本身。说实话,肖战作为一个“流量”,他和他的粉丝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如果不是他的粉丝堪称卖命式的拉票房,《射雕》的票房估计比现在还要难看得多。而为了给《射雕》拉票房拉的仇恨,也让肖战和他粉丝本就触底的路人缘雪上加霜(当然这不冤)。所以肖战的粉丝真的是最大的钱也出了,最狠的骂也挨了,爱一个毫无关系的人爱到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程度,我由衷敬佩。但是,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票房还是上不去。因为肖战的粉丝根本就不明白电影这个玩意儿,跟他们平常冲的杂志,专辑什么的根本不是一个体量级,也不是一个类型的东西。
先说体量级,以《哪吒2》为例,假期期间,它的票房基本上是以每天8个亿左右的增幅在往上滚。口碑大爆以后,基本上一个小时1亿,导演破亿海报都来不及画了。再看《射雕》,粉丝拼了命刷出来的3.5亿的所谓“预售第一”的成绩根本不够看好吗,就是洒洒水!(就这很多临了了退票了)。电影这个东西,想要大爆,必须撬动路人盘,这个路人指的是纯为了看电影的路人,肖战很明显没有这个路人盘。而粉丝惯用的对付对家的手段:在豆瓣打低分、在微博控评也根本不管用,因为对家是确定的,路人观众是一大群,这些手段就是虚空索敌。而且,纯为了看电影的路人早花早真金白银的去看电影了,肖战是谁不认识,粉丝评论who care。再说类型,电影它不像专辑、杂志是个孤立的产品,你粉丝合力买个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那的确是很可观的成绩,但是在电影这里几个亿算啥啊。而且专辑、杂志买回来可以不看、不听,就冲数据。但电影不行,它还要考虑上座率和观影人数的问题,所以电影必须有人去看,这也就是肖战粉丝一直叫嚷的排片问题。如果影院给一场电影安排了场次,却发现每场只有1个人或几个人看,它就是会立刻调整这个影片的排片甚至不排。影院不仅要赚钱,它放电影也要成本的,上座率太低的电影对他来说还不如不放,那点子票钱还不如影厅一天的租金呢,赶紧放上座率高的,能挣钱的。所以电影票房不是粉丝眼里的省两杯奶茶钱、饭钱或者化妆品钱,买几张或者几十张电影票就完事的,它需要不断的有活人和活钱去加入才可以爆。再来,电影院是商场的一部分,来看电影的观众是商场的重要客户来源。还是以《哪吒2》为例,就它这个观影人次,不说别的,大家看电影前买点喝的,看完电影后买点吃的,这能给影院和商场创收多少经济效益了。这就又回到上一个问题了,路人盘大小的问题。肖战没有大规模的路人盘,无法带来可观的上座率和观影人次,也就没有跟影院要排片的砝码。毕竟2024年,多少电影院都快饿死了,好不容易来一头金猪不赶紧薅还等什么呢,至于粉丝喊什么“公平地排片”,影院会理你才怪。
再说《射雕》背后的资本。从差不多10年前开始,电影圈就流传着一个通用的赚钱公式,即“大明星+大导演+大营销”,次一级的公式是“大导演+大营销”,或“大明星+大营销”。总之,明星和导演可以缺一个,但是营销是肯定不能缺的。通过这个模式,这十年来电影圈是赚了不少的快钱、热钱,甚至可以说洗了不少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普通观众从最开始的稀里糊涂就给钱,到中间发现端倪,再到现在基本已经看明白这个套路,路人观众一再被提纯,终于被提到了一个“刀枪不入”的境界。于是,“大明星+大营销”的公式首先失效,最好的例子就是《上海堡垒》。当时鹿晗是真正意义上的顶流,微博几千万粉丝,路人缘也比肖战好多了,就这《上海堡垒》只有1.2亿的票房,亏得一塌糊涂,导演怎么卖惨都没用。然后《半池绿》和《胖子减肥记》的“票房成功”,让“大导演+大营销”也失效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知乎有无数讨论了,我就不细说了。而在《半池绿》和《胖子减肥记》之后,路人观众对于这些徒有其表的“鸿篇巨制”的容忍度和耐心彻底消耗殆尽,电影圈也因此正式进入寒冬。这次《射雕》的资本倒是把公式套全了,流量、导演和营销一个没少(外带《射雕》IP本身的热度),但是没用,观众不买账,怎么都不买账。从启用肖战就可以看出来,《射雕》的资方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拍一部好电影,再加上之前一直宣传什么徐克重出江湖,什么金庸经典再现,什么好几个亿的制作成本,这么过时的营销手段就是资本傲慢态度的体现,它还是觉得观众是能被它轻轻松松忽悠进电影院,它依然能轻轻松松如十年前那样数钱数到手软,所以它才敢把这样一坨翔端上来。至于这坨翔的成本有没有传说中的5亿不清楚,说不定没花几个子儿,靠着肖战粉丝“卖血”来回本或者小赚也是可以的。至于骂声嘛,反正前线有肖战(及粉丝)和徐克顶着呢,急什么。什么?你说观众的意见?!那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