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科院物理所举办的理论物理竞赛试题?
我是提问者,也是试卷的第六题、第七题的主笔。
我一直觉得对于学习物理来说,本科阶段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不必急于作出科研成绩(不过有时候,恰当的本科科研题目也可以帮助打基础):Physics is all about basics。物理不是知识点的集合,而是像一棵树一样,从一些很简单的原理出发,推演出来一整个系统。
如何能测试一个人对这个系统的熟悉程度呢?我认为不应该考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应该把全部重点放在考察对知识的应用上。我跟所里几个同事一商量,决定来出一套考察本科阶段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量子力学为主)的试卷,以有奖竞赛的方式,吸引全国的优秀学生来一试身手。
包括我在内的共3位出题人,都是物理所理论室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题目的风格跟科研中实际碰到的问题比较类似,而与专门考察个别知识点的考试题目有所区别。其中第二题、第四题、第五题,是由科研论文【Ann. Phys. 350, 605 (2014),Phys. Rev. Lett. 58, 1799 (1987)与Phys. Rev. B 78, 195424 (2008),Phys. Rev. B 94, 224501 (2016)】中的中间结论改编而成的,第六题是著名的Anderson局域化的简化版。第七题我本来想出一道谐振子势阱里放三个粒子的题,但觉得太简单了,于是改成了三个粒子两两之间为谐振子势的情形。
我们几人正在对发布的答案进行最后的校对,个别题目还会加上“编后”,意在给出进一步思考的建议。另外,我们还将公布多个大语言模型的给出的答案和分数。敬请期待~
PS:我在出第六题时,脑子里是有 这个条件的,毕竟杂质散射问题中,杂质本身的大小被忽略是常有的,但忘了写进题干中,给有些同学造成了困惑,十分抱歉!在阅卷过程中,如果答案显含 ,那么只要在 的极限下与标准答案一致,都算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