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徐达是怎么被吹起来的?

发布时间:
2025-02-07 00:40
阅读量:
4

不开玩笑,确实比较水。

自古很少有哪个名将像徐达这样,战功全部来自顺风仗,一旦遇上双方条件五五开的仗,能力就得露馅,至于逆风局?不好意思,命运就没给他设置逆风局。

入据金陵的初期,朱元璋已是“应天集团”的一把手,但集团的战力担当,仍是郭系人马,以邵荣为代表;其次是半路投靠的巢湖系,以俞家、廖家兄弟为代表,再其次,是汤和为首的朱元璋的政治盟友,以后渐渐转型为下属。

最后才是以徐达、常遇春为代表的朱氏嫡系。

朱元璋自然把机会、资源更多的倾向嫡系,而他选择的第一打击目标,是邻居张士诚。

至正15年(1355),张士诚在高邮彻底瓦解了元中央的力量,开始收割他应得的战果,当年2月攻克苏州,定都于此,同月克松江府,分兵四略。3月,朱元璋在背刺集团老大郭天叙、张天祐后,进入金陵,因为同是“反元义军“,张士诚没有西进金陵,而是把主力交给张士德、张士信带领,攻打浙江元军。

7月,张军克杭州路,江浙行省官员出逃,元方以苗帅杨完者反击,张军几乎全军覆没,“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

朱元璋趁机东进,夹攻张士诚。

7月,朱元璋将主力交给徐达,令他拿下苏州门户常州,这是徐达第一次真正的独立出战。

张军主力正在嘉兴连吃大败,徐达面对吕珍统领的一支孤军守卫的常州,却久攻不下。攻不下没关系,毕竟是徐达还算新手,毕竟战略态势绝对有利于朱方,可以慢慢来,但为了掩饰攻城失利下的增兵请求,徐达竟向朱元璋虚报“贼已窘迫,请益师”,朱元璋一听,嫡系要建功了,自己终于要在邵荣、巢湖系、汤和面前露脸了,那还不赶紧添柴?立马增兵三万。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朱元璋把家底交给徐达打常州,张士诚却把家底交给张士信打嘉兴,张军再败于苗兵,据称“大火焚烧至四十里不止“、张军被”斩首万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以伏水遁还”(《国初群雄事略》)

张士诚在南线都败成这样了,朱军百般攻打的常州却仍坚如磐石-----------是不是有那么点辽国大败于金兵,但对付宋军却绰绰有余的那味?

朱元璋在应天坐不住了-------面对集团内部各派力量,脸挂不住啊!只好下令:全军自徐达开始,各降一级,以示惩罚,并“以书责徐达等”,

可一直到了十一月,常州还是没下,朱没脾气了,只好又调来胡大海、常遇春,让他们率兵二万兵去常州。

可该打不下还是打不下。不光打不下,徐达手下一个元帅“郑佥院” ,竟带着7000兵投奔了常州守军,郑带兵投张后,“我师四面去其三”,你说这仗打的。。。。。。。

最后,连割据浙东的方国珍都“看不下去”,次年,方国珍参战,从东部夹击张士诚,张士诚三面受敌,只好从常州调出吕珍,东御方国珍。吕珍制得住徐达,却不是方国珍对手,被打得仅以身免,张士诚在续续丧师于杨完者之后,又多出一个新克星。

孤立无援的常州一直坚持到来年3月,兵疲粮尽,东西两头跑的吕珍只好弃城,带着守军撤了,“吕珍宵遁,达等遂取之”,徐达这才拿下一座空城,还把守军守将都放跑了,距他上报“贼已窘迫”已过去8个月。

这就是徐达的处女秀。

此时的战略态势,朱、方两家东西对进,杨完者也从嘉兴方向深入张士诚那小小的腹地。

谁的威胁最大?

张士诚决定集中力量,重点打方国珍,1357年5月,趁人之危的朱军攻陷泰兴,6月,”应天集团“的邵派势力赵继祖、郭天禄陷江阴。

《实录》称徐达又陷常熟,张士诚最主要的战力担当张士德被俘牺牲---------然而据宋濂所撰赵德胜神道碑和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俘虏张士德的是赵德胜,赵德胜早年投的是郭子兴,严格来说不算朱的嫡系。

常熟沦陷,张军哪去了?张军都去东线的昆山打方国珍了,张士诚拿出全部家底,集中了7万人,以吕珍、史椿挂帅,另加十员大将,决战方国珍,结果大败于5万方军,十将军亡九人,士兵溺死以万计,随后方国珍七战七捷, 8月,方国珍推进到苏州,兵临城下。

杨完者也屡战屡胜,不断攻城略地。

在杨、朱、方三线夹攻下,张士诚眼看失去所有地盘,不得不遣蛮子海牙假降于元。

记住,明粉津津乐道的”大元太尉张士诚“,却无视了张士诚是假降,这是朱元璋开国后修撰的《元史》承认的:

”士诚乃遣蛮子海牙以书诈降“-----------达识贴睦尔传

张士诚以假降,换取了方国珍退兵,得到了喘息。

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三方夹击之中,朱军投入是最多的,作用却是最小的。

张士诚一旦没了方国珍的压力,朱军的推进速度立马大减,直到次年正月,朱军才攻克江阴的石碑,这是朱军最后一次推进,而且打下此地的还不是朱嫡,而是巢湖系廖永安、俞通海。随后在向苏州的攻略中,朱军大败:

遂经东洞庭山,吕珍兵暴至,(朱军)诸将欲退……通海力战,箭中右目下,通海不为动,徐令从者披己甲立船上督战,珍不得利乃引去。

俞通海眼睛都伤了,结果根本不是“吕珍不得利乃引去” 而是朱军对苏州的攻略就此中断,朱军是败走的一方。

没了方国珍的压力,光是对付朱元璋,张士诚立马满血复活,转入反攻,《明史》、《洪武实录》上,记载了一系列张军反攻常州、江阴、建德、常熟、通州等地的战事,虽然朱方史料都在吹怎么击退了张军,但张攻朱守,攻守异势,却是明摆着的。

徐达呢?

与此同时,张士诚还除掉了南线大患杨完者,再次攻克杭州,趁着张士诚精力分散,朱军又攻打宜兴;巢湖系大将廖永安攻太湖,以再攻苏州;结果两路全部兵败,廖永安为吕珍俘虏。

张士诚甚至还派兵从杭州东进,攻取了绍兴。

从张士诚的遭遇可见,朱元璋帮外族屠杀民族义军完全不在话下,他在南方的发迹史,就是客观上配合胡人屠杀反抗同胞的黑历史。

话分两头,攻克常州后,徐达去哪了?徐达带着常遇春,南下攻打宁国路,这是徐达第二次独当一面。

宁国路更没有强敌,只有一群地方“义兵”,一看朱军来势不小,宁国路的长枪元帅谢国玺直接润了,宁国路更加空虚,但守臣别不华与杨仲英还是决定留下来,和义兵元帅朱亮祖一起,试着守守。

结果徐达发挥依然正常:

“城小而坚,攻之久不下

攻不下还算了,徐达差点把主公援助给他的常大先锋给折进去:

“遇春中流矢”

而且伤得还挺重,“开平王被伤而归国”

常遇春一去,徐达全军丧胆:

“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明史。朱亮祖传》

朱元璋实在坐不住了,常州你打成那样,小小一个宁国城你也不行吗?

“如斗之城,敢抗吾师?!”

从应天亲带大军过来督战,宁国毕竟一个小城,最终陷落,宁国守将朱亮祖投降。

这里多句嘴,朱亮祖早在朱元璋坐镇太平府(今马鞍山)时就得罪过朱元璋,本来他投降了集团老大郭天叙,可是鄙视朱元璋的为人,复又投元,朱元璋大怒,派兵来讨,结果两战两败,折兵近万之多,光被朱亮祖俘虏过去虐死的就达四千多人,朱元璋自叹“诸将弗克亮祖”-------------这“诸将”之中,极可能就有徐达。

徐达第三次出场,是打小小的宜兴县。

发挥继续稳定:

达、荣攻宜兴,久不下------------《洪武实录》

实录又吹朱元璋下达指示,先断饷道,再攻城,于是徐达才拿下,可惜《明史》又揭了底,实际上宜兴是第二年二攻宜兴才拿下的:

明年复攻宜兴,克之

为了给徐达遮羞,明人正史拿邵荣出来陪绑,说徐达、邵荣共攻宜兴,而“久不下”。实质上,一攻宜兴邵荣就没出场,而第二年攻下宜兴,才是邵荣出马。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攻克宜兴后,从此江南战场交给邵荣一派主导了,朱的嫡系退出了核心区的战事,徐达被撤出江南,北调淮区,退居次要战场。

这也印证了宜兴之战,徐达真正的表现。


徐达第四次出场,是攻打淮区的高邮

张士诚主力在江南,对于孤悬苏北的高邮老家,只留了几千人驻守。然后徐达表现,不仅稳定,而且有了“进步”:

直接败走

俞本的《纪事录》倒是给老徐留了些面子,说老徐打下了,但又丢了。

此时陈友谅从上游杀了下来,直捣金陵,朱元璋眼看老巢不保,把徐达叫回来,参加决定历史未来走向的-----------龙湾决战

也是势头正盛的陈友谅从巅峰走向衰落的关键的一战。

然而,从徐达上面的表现来看,我们很难对老徐有所乐观,果不其然:

“徐达驻中道,以待左、右之援,数战不利,蔡镇抚率骑士数十在后力战,俱死于阵”--------俞本《纪事录》

徐达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最终力挽狂澜的,又是邵荣!

邵荣以三万精兵埋伏在石灰山,在陈军击破徐达,压制常遇春,一步步向金陵纵深推进时,邵军突然冲下,攻击陈军侧背,陈军不防,大败,这一仗,陈军损失了最精干的二、三万人,陈友谅大败而去。

开国后,宋濂撰写的赵公神道碑也提到:“兵阵既交,杀伤相当,而伏兵忽起山坳,友谅兵大败”

朱元璋这才趁陈友谅一时败得站不住脚,收割了一大波:连克太平、池州、安庆,又拿下陈友谅“京城”江州,一直溯江打到武昌,朱元璋把邵荣留在江南,让嫡系,特别是徐达出去收功。

徐达追到武昌,攻之不下,从汉阳前线、三水口一带撤回江州。

这中间,陈友谅一度收复安庆,徐达与朱文正攻安庆失利,俩人还闹了别扭,但陈友谅元气一时难复,最终徐达夺回安庆。

1363年,朱元璋骚操作又来了,放着伤口日渐恢复的陈友谅不管,率主力渡江去“救安丰”,实际就是进攻红巾军总部安丰,引发了与朱元璋旧交颇深的左君弼的反感,朱元璋又令徐达、常遇春领大军攻左君弼的庐州,结果从3月打到7月,始终啃不下----------还是那个发挥,没办法。

此时陈友谅“空国而来”,顺流而下,先围洪都(南昌),朱军从庐州败走,撤围西上,决战鄱阳湖。7月21日,康郎山大战,朱军又败,徐达战舰被击伤起火,常遇春受伤。朱元璋知道徐达陆战尚且够呛,何况水战?让徐达回金陵,留下常遇春。

此役,朱军损失惨重, 以致“诸军欲退”,朱元璋硬着头皮“申明约束,喻以生死”,然后照样被陈军按在地上摩擦,打到朱元璋的座舰都被包围,据明人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所载,朱元璋身边侍卫亲军都被陈军消灭殆尽,两个亲兵元帅宋贵、陈兆先皆被杀死,眼看座舰不保,朱元璋为了逃命,竟让左副指挥使韩成换上自己的袍服,假扮成自己,当着陈军的面,投水自尽,方才使“敌信之,攻少缓”。而根据刘基的传记,朱元璋的座舰被击沉。

朱逃过一劫后,几番恶战仍不敌对手,诸将实在扛不住了,再次:“议退师,少休士卒

最后靠的是巢湖系的廖永忠,以及仇成这些人坚持作战,流箭意外射杀了胜利追击的陈友谅,侥幸咸鱼大翻身。

这对陷入绝望的朱元璋简直是起死回生,感动不已,对射杀陈友谅的仇成那一支部队全部奖赏。

陈友谅死后,张士诚已衰,而朱氏嫡系又崛起一员新星:李文忠,李文忠常年在邵荣言传身教下,渐渐成材,在胡大海被杀,邵荣又被朱元璋害死后,李文忠接替了南线大局,对张士诚牢牢占据着上风。

搞定了上游,平定孤立无援的张士诚之战,是一场显而易见的顺风仗,然而徐、常却围了整整10个月才攻入苏州。

这期间,华北一直是胡人大火并,自相残杀了六年,胡元力量彼此屠割得差不多了。

察罕被红巾军刺杀,力量比察罕更强的孛罗贴木儿,与察罕养子王保保大战多年,互相削弱,最后兵力几经消折,自己又死于元廷暗杀。察罕内部又分裂,强将关保、貊高又站到元廷一边,与王保保大战,同时,元朝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又大战,然后李思齐又与王保保大战一年多。。。。。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兴师北伐时,元廷还派关保、貊高去山西围剿王保保。最终,全被王保保消灭。

“关保。。。。勇冠诸军,功最高”
“貊高善论兵,尤为察罕帖木儿所信任。”
-----------------《元史》

等于说,华北最后一个能与南方汉人较劲的察罕集团,精兵强将在互相残杀中全部消耗,只剩一个王保保。

洪武北伐,实际上是收拾一地鸡毛的残局。

当年匈奴诸胡,趁西晋八王之乱而据中原,现在,汉人该向胡人补回这一课了。

徐达终于大显身手,大展雄风,在北伐中收割了近20万元军,至于含金量就仁者见仁了:

如果朱元璋起兵后没有遇到元朝主力,北伐才摘了桃子,那么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谁消灭的呢?

在西征途中,徐达的表现更见水准,特别是扫灭陕西四军阀,以及沈儿峪大胜王保保之战,急时解救险情,挫败了王保保的偷袭,使之绝望弃师而去,这无疑是徐达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此时的徐达,开始走向成熟。当然,王保保当时处于”运去英雄不自由”的阶段,元人放弃京师后,王保保内部也人心离乱,投明的内应又多,部队质量大大下降,队伍不好带。

可即使如此,徐达还是有一次庄浪之败,光是处决的大小官员就有十多人:

太祖特令徐达征西,于庄浪失利,部下千、百户十余人达皆诛之,独械德济听太祖自处之------------------刘辰《国初事略》

随后,就是洪武五年(1372)的三路北伐,徐达率领中路军直捣漠北王廷和林,与王保保打了一场双方条件五五开的仗,这是一场比较公平的较量,结果徐达大败,损兵数万,北元追击到断头山,又击败了汤和。

洪武五年的徐、王决战,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并不是明军战力不如鞑军,而确实是统帅素质存在差距。

王保保是逆境中卷了六七年的老妖怪,习惯于绝境求生,而徐达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就没经历过一次逆风局,这是个巨大的缺陷,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军事素养和悟性颇有进步,也远远弥补不了这个短板,何况又是客场作战。

中路军失败后,东路军李文忠、华云龙随后又打到漠北王廷,华云龙攻克和林,将和林城夷为平地,李文忠则陷入苦斗,以惨重代价突围。

朱元璋后来在发给高丽王的谕旨中,承认“ 两三处折了四五万军马”

漠北决战,使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一旦顺风红利吃完,光凭实打实的能力,徐达是灭不了北元的。

所以朱元璋一败大缩,长达15年都不敢再对北元发动战略进攻。

直到北元宿将去世尽净,北元左翼纳哈出又投降,明军拥有足够的向导,才以蓝玉挂帅,打出了捕鱼儿海大捷。

岭北之战,也成为徐达战争生涯的终篇之战,明廷转入战略防御,徐达除了在巡边时有过一二次无关痛痒的小胜,十多年全是在屯田、筑城、练兵,直到去世。

徐达的一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缩影,朱元璋是中国所有开国皇帝里,最缺乏逆风局历练,唯一的一个全程由红运一路保驾护航的创业帝王:

朱元璋厉害在哪里?

这样的“创业”历程,也决定了他的开国将领,缺乏真正的凄风苦雨的洗礼,没有真才实学。

只是,以朱元璋的性格,可以害死所有人,但唯独不会害徐达。

同样,朱元璋可以对所有人发泄暴戾,但对徐达,朱元璋却总是有耐心,甚至没脾气。

原因很简单,在徐达身上,朱元璋看到的是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