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比网红口水歌高级呢?
很多人意识不到一点,音乐,尤其是纯音乐,是七大传统艺术(舞蹈、诗歌、音乐、雕塑、绘画、建筑、文学)里欣赏门槛最高的一个。
因为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有视觉或者文字的参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静态感知。就是可以让欣赏的对象停下来,仔细的检查回味每一个细节。比如绘画雕塑,你可以在美术馆里花一个上午一寸一寸的检视。诗歌和小说,可以一句一句的推敲。就算是舞蹈戏剧这样动态的艺术,你也能从舞台照片,以及剧本中汲取大量信息。
静态感知是一种比较容易吸收信息的欣赏方式,因为艺术传递的大量信息都静态的呈现在那里。艺术的高下之分很容易体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赫鲁晓夫楼跟人民大会堂都是苏式建筑,但是后者无论是体量、结构、装饰、功能性都碾压前者。
但是音乐,特别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是没有任何静态感知的可能的。声音的本质就是震动,一旦静止,声音就消失了。而且速度的改变也会严重影响音乐的呈现。对纯音乐的欣赏,十分依赖分辨力和记忆力这两种对天赋依赖度极高并且同时需要大量训练的能力。
分辨力就是能清晰的听出音乐层次的能力,一首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能清晰的分辨节奏、旋律、和声,能听出每一件乐器独特的音色。记忆力则是感知音乐流动过程中的前后呼应是的必要能力。一个乐句和前一个乐句类似,是重复,是加强,还是变奏?如果你缺乏这两个能力,你会面临欣赏古典音乐第一个门槛:记不住。
很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人都有一个困惑,很多曲子听完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留下。我自己就是个音痴,但是又喜欢听古典弦乐和钢琴装X。我的播放列表里有四部勃兰登堡协奏曲,但是我至今仍然会出现分辨不出正在播放的哪一部的情况。巴赫的钢琴曲集就更加困难,根本分不清在听的具体是哪一首。
当然我的音痴程度比较严重。但是通常来说一个人普通人,如果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不了解乐理,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欣赏各种流派的纯音乐,那他大概也会出现和我类似的情况。复杂的节奏、和弦、声部配合是难以理解的。反而是网红歌曲那种节奏、旋律、和弦都比较简单好记的音乐才能听进去。这样的音乐也自然传唱度更高。
说回正题,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比口水歌高级?因为音乐和建筑一样是有结构的,有的音乐结构严谨繁复,有的音乐结构就非常简陋。都是有关月光,你去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柔板,这个乐章的主题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节奏是每个小节四个三连音。但是每个乐句和每个乐句之间又有精巧的差别,特别是通过和弦的改变来展示一种静谧哀伤中心弦波动的感受。你再听网红歌曲白月光和朱砂痣,副歌部分就两个乐句,一共八个小节。而且后四个小节和前四个小节基本重复的,只在最后部分有一点变化。和弦进行也是非常简单的Em D C G的循环,没有任何变化。这就属于结构上十分简陋。
但是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白月光和朱砂痣就是容易听,节奏简单,旋律不复杂,歌词上口。稍微练练就能有不错的演出效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显得门槛太高,普通人听到会觉得不错,很悦耳,但是听过一遍就很快忘记,里面的细节很难捕捉,到底好在哪里也讲不出来。
当然作为听众来说你,喜欢什么不分高下。但是如果你想作个创作者,或者表演者,乃至比较认真的音乐爱好者,还是要多学习。如果为了迎合市场而故意创作演出垃圾口水歌,这就违背了艺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