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小学数学考试太难延时 20 分钟,像在考语文,如何评价?复杂数学问题背后有多少是阅读理解问题?
很久没有这么愤怒过了,这套挖数学祖坟的王八蛋卷子居然还有人洗的,而且洗的理由无非是“创新需要代价”、“老骂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结合了又在叫”,“延时是因为以前数学教学太烂,小朋友水平被拖累了”……
一大堆人在吐槽和纠结阅读量大,垃圾信息多等等。阅读量大,你说数学也要培养从一堆垃圾信息里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我认,所以阅读量大只是最微不足道的槽点,这套垃圾最核心的问题根本不在这里好不好!
这套卷子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宣扬了一种非常丑恶而且荼毒极深的思想:由权威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请喜欢洗地的人给我洗一下12题:
让小朋友对人数排序,前面给的新闻又是人次。数学考语文成语也就罢了,你出题的连“人数”和“人次”都分不清,还有脸去标榜自己在考“数学理解”呢,先回去给语文老师磕一个,然后把人数人次的释义抄两百遍吧!
你知道日登录人数和日登录次数差别有多大吗?你知道为了支持跨天任意时刻查询登录人数,代码量是查询日登录次数的十几倍吗?你知道这个需求还需要额外的存储开销吗?你不知道,你只知道用你不及格的语文能力出一些抖机灵的难题去为难小朋友。
这种严重的命题错误摆在面前,居然还在那里纠结应该不应该提什么爱国歌曲、神农氏?!
这套试卷的特点是:
你可以发散,但是必须沿着题人的脑回路发散。你可以联系生活常识,但是必须以出题人的思路联系,并且由他来定什么是常识什么不是。他觉得可以的时候你就发散联系,不准的时候就不能,至于哪些可以哪些不行,什么时候可以什么时候不行,对不起,不说,自己悟。
数学考试是考察数学能力,而不是让出题人肆意妄为的定什么是合理忽略,什么是过度简化,什么时候参考现实世界,什么时候要理想化分析,要么你就白纸黑字写在试卷上,要么你就闭嘴。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数学,形式科学的皇冠,逻辑的量化,居然也能被玩成这样。
不多说,鉴赏几道神题:
bc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没什么疑问,a=海底捞针,d=滴水穿石,这两怎么选?
从成语含义来说,选a,因为a形容概率低,但你确定这是数学卷子该干的事?
从现实角度,不知道多大的海也不知道多大的石头,针多大不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大一滴水、石头的材质、水里有没混其他溶液通通不知道,怎么选?哪怕从日常经验出发,别说小朋友,成年人也无法判断两个非常低概率的事件哪个可能性更低。
从抬杠的角度(甚至在这套弱智试卷的语境下都不算抬杠),一滴水遂穿过一块石头确实是有概率的哦,现在量子力学科普这么多门槛这么低,我怎么知道出题人不是在考察(他以为的)常识——量子遂穿的概率?这个概率比从世界上任何一片海洋里捞到一根针小得多,多出几十上百个数量级,所以选d?
文具店的三角尺都有刻度,都有刻度了那什么角度画不出来?这时候怎么又不准用刻度了?不是结合生活场景、结合实际吗?
对了,计算器是吧,这是我常用的计算器:
也用这个:
我妈爱用这个:
CE在哪里?不是计算器吗?不是结合生活吗?你总不能按着我脑袋说,我妈用计算机查还有几天过生日不是生活吧?啊?
数学最珍贵的特性之一就是严谨,命题一定是全称判断,一个反例都不能有,否则反证法怎么混?你倒好,这种宝贵的数学素养不管,直接给全世界的计算器装CE键。计算器种类海了去了,有些有CE,有些没CE,哪怕你加个通常我也认了,没有。你这不是考数学,你是考天文吧?数量级相同就是相等?
这是什么鬼玩意?打牌九?看意思是通过三筒快速把12分解成4份?那看起来四个好像都可以?不对,3不行,为什么呢?因为除数被除数比范例差了一个0,差了个0就不会用了,这在以前会被数学老师骂猪脑子,不会举一反三,死记硬背,balabala,但是在这份“强调创新”的试卷里,猪脑子才是正解?嘴上创新改革,骨制里还是制造复读机?
这题本身没啥,但是李子柒?打广告打到试卷上?下次不如加个“高考卷广告位招租”,绝对能拍出比春晚还高的价格,多好的创收点啊。作文题目:以下是白象的一篇广告,清阅读材料,并以“泡面我只吃白象”为题写一篇800字作文,题材不限,诗歌除外(60分)。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答案是这么说的:③竖式计算是正常的乘法运算过程,没有体现乘法分配律。
属实绷不住了,你要不要看一下竖式里的856+2140怎么来的,这尼玛不是乘法分配律是你看脑科的脑电波频率?竖式乘就是用乘法分配律搞出来的,懂?!
你对数学就这点理解,还有脸坐在办公室里趾高气昂的给学生出试卷?!
ab是长度和面积,有量纲没问题。c是角度,角度也是无量纲的,无非是弧度制的另一种写法。d是线段条数,无量纲。那c和d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只能想到c是连续的,d是离散的,所以这题是想让小朋友选出离散量?
这是给小朋友做的题?哪怕是,是你这么个问法的?怎么不把无量纲的精细结构常数和有量纲的普朗克常数加进去问小朋友呢?
这位更是重量级,我是学生,要自己教自己可能出现什么错误?如何防止错误?你确定这不是给师范预备老师的考试,而是考小学生的?不好意思,这种简单算数没错过,如果非要说那就是原因:“马虎”,防止错误的方法:“仔细点”。当然你那点小脑筋我还不清楚?“忘了进位”、“忘了借位”、“位数没对齐”,balabala,谁还不能编点出来?没错也错了,就硬编?
什么叫小得多,什么叫大一些?常见的大小比较有绝对值和相对值比较,10000比10010小了10,19比10多了9。然后10>9,请问那个是“得多”,哪个是“一些”?尤其这题里数字又非常接近。
左边相同在都是乘法?都用了99乘法表?2没有用结合律,用的是分配律,其他用了对加法的结合律,所以相同在都用了乘法的性质?右边是啥?发现9太大了所以退成8的试除法?24一个箭头变成20是啥意思?意思是先用20近似一下,然后两个直接ok,一个需要修改?不好意思,跟不上你的脑回路,再见。
这题让我无法评价,第三问的答案依赖第二问小朋友自己画的坡,那小朋友要是画了一个一样的怎么办?擦了重画?那你要不要加一句“和右侧不同坡度”的限制?就算小朋友画好了,第三题也凭空给阅卷老师增加改题负担,小朋友用量角器量的,左边小一度,老师怎么办?也量?还是肉眼判断?
这种开放问题对阅卷老师要求极高,如果有这种水平那我认为是好题,但是现在的大环境下,呵呵。不如让林克教你吧,他有横跨整个海拉尔大陆给人立牌子的丰富经验。
喜欢玩文字游戏是吧,那我来陪你玩。请问决定把糖分给同学,和让同学拎“装有相同数量糖的袋子”是什么顺序?是老师分完了以后,大家袋子里的糖都一样?还是老师决定分糖了,所以让大家先拿“装有相同数量糖的袋子”过来?
并前后的两个动词是“决定”和“让”,按时间顺序:1决定分糖;2让同学拿袋子过来(原有的糖一样);3分糖完毕。这个思路虽然比较独特,但逻辑完全通顺——晚会上大家都拿了一些糖,老师还有一些,为了公平她让小朋友先把已有的糖平均分一下,然后自己再分。
以此为前提,这些袋子里原来就有些糖,具体多少不知道,但是每个袋子都一样,设为a。记老师给的糖为b,那么每个同学最后拿到的糖就是a+b=20,可推出每个同学的b都一样。“尽可能多”非常的模糊,什么叫尽可能多?是一直放到袋子的容量极限?还是保持平均的前提下最多?虽然本身不清不楚,但因为b都一样,那就认为是后者。最后一个条件,剩了12颗,假设同学数(设为C)少于12人,那每人至少还能拿一个(不考虑袋子容量),所以同学数一定大于12。这是个不定方程,最小值的情况是共有至少13个同学,每人原本20颗糖,每人分了0颗糖,故老师最少有12颗。
所谓标准答案的思路我是不会吗?我当然会,我就是想知道,凭什么上面的解答是错的?
结案陈词:
学数学的总知道正交性吧,阅读理解自然有语文考试来考察,阅读理解强+数学强的人能在两门学科都拿到高分,为什么要把语文考试的考察范围搞到数学这里来?非要犟,可以举例有什么能力是非要这种神经病卷子才能筛选出来,而无法通过正常点的数学+语文+其他学科筛出来?
数学追求的是定义严谨、推理清晰,这个基础之上才看别的,非要做应用题也要把场景、限制和预设说清楚,非要考什么抓主要、放次要、数学建模,可以啊,那就搞个实际问题,让小朋友建模写代码,谁的精度高谁的效率好就拿高分可以不?公平公正公开,童叟无欺。只有一个问题,这TM是小学数学应该考的?
最后说两句,以我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这套卷子不说满分,高分肯定没问题。这些弱智题背后的弱智假设也很容易看出来,更不是出这种弱智卷子的理由,这是我从关爱智障这项爱心活动里获得的额外知识,而不是数学试卷应该考察的技能。这类考试其实对我这种数学和语文都还行的学生更有利,但哪怕我回到童年也不想占这种便宜。
再强调一遍:数学考试是考察数学能力,而不是让出题人肆意妄为的定什么是合理忽略,什么是过度简化,什么时候参考现实世界,什么时候要理想化分析,要么你就白纸黑字写在试卷上,要么你就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