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反直觉的历史事实?

发布时间:
2024-06-23 04:42
阅读量:
20

1949年,在澳门险些流落街头的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叛党多年的他想要重新加入组织,为党效力。毛主席知道后表示回来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那是什么呢?


包惠僧,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1894年的湖北汉川,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后,包惠僧凭借一支笔杆子,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记者。他笔锋犀利,常常撰文抨击时弊。

然而,这样一个侠义心肠的青年,却因为文章得罪了当地的一位军阀,导致报社不敢再登他的稿子。生计无着的包惠僧,只得黯然返回家乡,务农度日。

直到1920年,时年26岁的包惠僧才再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经人引荐,他进入武汉的江汉通讯社,担任编辑一职。

在那里,他结识了慕名前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两人一见如故,包惠僧也被这种新思想所吸引。他毅然加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担任小组书记,自此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当时,代表们为避人耳目,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包惠僧作为陈独秀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这次会议上,他还结识了后来成为革命伟人的毛泽东,两人年纪相仿,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大革命时期,包惠僧也曾在革命的烽火中挥洒过自己的才华。1924年,他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出谋划策。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共屠杀,让本就对革命前景有些疑虑的包惠僧彻底动摇了。他眼看着昔日的同志惨遭杀害,心中的恐惧日益滋长。


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包惠僧做出了一个令他后悔终生的选择。他脱离了党组织,远走上海,自谋生路。

1931年,处于经济拮据的包惠僧更是主动投靠国民党,被委以虚职,成为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

尽管位居中将,但实际上无任何实权,反倒受人监视。这让他备感失意,辞去军职后转入内政部,从此开始了一段灰色的岁月。

多年以后,当包惠僧流亡澳门,生活即将陷入绝境时,他才恍然惊觉,自己已经背离了当初的理想和选择。

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百感交集,既为昔日同志的胜利而欣慰,又为自己的背叛而羞愧。他终于决定改弦更张,重新回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将革命的烈火燎原大江南北之时,曾经的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却在澳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随身带着简单的细软,带着妻儿老小,从广州仓皇逃到了澳门。彼时的包惠僧,已经54岁了,无职无权,还要时刻提防着国民党特务的骚扰。每日里,他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生怕哪天就被人"请去喝茶"。

流亡在外的日子并不好过。包惠僧本就带的钱不多,加之举目无亲,很快就花得见底。眼看着妻儿就要露宿街头,他愁眉不展,夜不能寐。

就在这时,一个令他欣喜若狂又心绪难平的消息传来:新中国成立了!曾经一同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包惠僧呆坐许久,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一腔热血,想要革故鼎新的赤子之心;想起了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那些革命先驱;想起了自己半生起起落落、荣辱兴衰。天地在眼前飞速变幻,恍如隔世。

而自己,却偏偏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在漫长的流亡岁月里,包惠僧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我是否应该回去?回到那个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革命队伍中去。他想起了当年在陪都重庆与周恩来的一次短暂相见。

周恩来曾诚挚地对他说:"包兄,我们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然而彼时的包惠僧,终究还是退缩了。如今回想起周恩来的话语,他竟有些悔恨交加。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像一粒石子,在包惠僧的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花。他日夜思索,反复斟酌,最终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周恩来发电报,哪怕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也要回去建设祖国。

当包惠僧拿起电报稿纸时,笔都在微微颤抖。他一字一句地写道:"南天引颈,曷胜钦迟,一有便船,当来晤教。"这是他内心最真挚的呼唤,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个迷途知返者的自我救赎。

电报发出的那一刻,包惠僧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终于迈出了那一步,那个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关键一步。无论前方还有多少坎坷,无论归途是喜是悲,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很快,毛主席表示欢迎包惠僧回国,但有一个条件:“回来可以,但他不是普通的共产党员,要对党有个交代。”

周恩来专门宴请包惠僧,要求其写一份检查,检查通过后,包惠僧总算重新回到革命队伍,并被授予多个职务,先后被任命为国务院内务部研究室研究员、内务部参事、国务院参事。

晚年的包惠僧回忆往事,欣慰之余仍感惭愧。直到1979年7月2日,包惠僧逝世,享年85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