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长穿旗袍、买向日葵、吃剩栗(胜利),这些「应援动作」会产生积极作用还是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
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所在的高中,高考前没有喊楼传统。
不仅没有,而且是那种假如真有人敢冒天下大不韪去喊楼,会立刻被校领导严厉制止并劝导回班的,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都要受批评。
我其实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但在这件事上,我却觉得学校做的没毛病。我不认同「喊楼」,也不认同临考前多余的「仪式感」,因为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求稳。心静、心稳,是最重要的。
想宣泄,想放肆一把,完全可以放在6月8号的晚上啊,哪年6月8号晚上的网吧不是人满为患?为什么非要选择在考前疯狂,美其名曰不给青春留下遗憾?
其实不必等到高考,考前一个月,很多学生就已经有了心浮气躁的感觉。因为眼看十年寒窗,曙光就在眼前——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憧憬、幻想高考后的美好生活,这时候心思多少已经不在学习上了,也有一种「反正都到这时候了,再学也提不了多少分」的自暴自弃心态。
但即便「再学也提不了多少分」是事实,也一定要继续认真学下去,不是为了提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因为除了极少数学霸和学渣之外,还有极其庞大的中间层——有一部分人,水平非常接近,但每次考试排名却有较大起伏,完全因为发挥。状态好,发挥就好一些;状态差,发挥就差。
比如,我们学校的普通班里,若从结果来说,最终能上211的大概有十几个——但你看每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就会发现,稳定能上211的只有六七个,剩下一大半名额都不好说会是谁。
那其实就是,谁高考发挥的好了,就是谁。
考前最后的时间里,谁状态最稳(心思最沉静,不浮躁不放飞自我),谁高考发挥好的概率就会比别人更大一些。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喊楼?
不喊楼,是为了让大家在临考前几天的状态可以无比平静地度过,而不必经历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不提前放松,不大哭大笑,不表白,不宣泄,始终保持认真、严肃的备考状态,一直坚持到6月8号下午。
最后的时间,是最容易放松的。但假如我们能在最后的时间里,保持自己的状态稳定,心思沉静,把每一天做的卷子刷的题都当作高考来认真对待,那么高考当天,也更容易像平常每一天一样稳当且放松。
那么回到这个题目上。
如果家长非常确信自己考前各种应援行为只会让孩子会心一笑,那做不做,无伤大雅。但如果亲子关系没有那么良好(反而比较脆弱),孩子本身又比较敏感,心理压力比较大,那么并不建议家长有这些应援行为,因为这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干扰,而一切对情绪造成干扰的额外行为都需要在考前尽量排除。
去年高考前几天的一个大课间,有个我曾经教过的小姑娘来找我哭了一场。
因为她父母走了很远的路,去山上的状元阁为她祈福,而且把自己去祈福的事情郑重其事地打电话告知了她,也许意在鼓励她,也许想对她显示自己的「付出」,但无论为何,她都为此崩溃大哭了一场,在办公室泪都控制不住地流下来,我拉着她的手哄了好久。
因为这个小姑娘是曾经考了第一,我奖励给她一个本子,她都偷偷哭了一场,还要把本子还给我,因为害怕自己下次考不了第一辜负我的期望这样的性格——我想,父母本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性格,找到最合适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才对啊!
很多家长或许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高中的孩子,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家长。
所以临考前,越平静,越一如往常,对孩子越有利。
但话说回来,我这两年带高三,每年都穿旗袍送考(为此我一年买一身新旗袍,没人报销),而且我们年级的女老师也都这样做。
(而且我微信头像这半个月都换成拿着向日葵的姑娘啦,等高考完再换回来)
不是因为双标,而是,老师的身份与家长不同。老师穿旗袍送考是非常好的,因为老师面向的是整个班级,老师穿旗袍送考,表示的是对所有孩子(群体)的美好祝愿,家长穿旗袍送考,表示的是对自己那个孩子(个体)的期待,所以是不一样的。而且老师穿旗袍,还可以与平时的形象形成反差,有效缓解孩子的压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